宝书网

宝书网>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681章 玄门考验(第1页)

第1681章 玄门考验(第1页)

太子也有些好奇,走了过来,“我看看。”

蒋咏妙将托盘举了过来。

“殿下请。只要是跟着王爷来的,谁看出来都可以。”

太子低头看向那摆成一排的符,眼睛一下子就花了。

啊这。。。。。。

都是裁得一样的黄纸,看起来是一样的朱砂。。。还别说,这两年他其实也是研究过一些的。

要不然,他之前怎么会给陆昭菱送上等的符纸和朱砂?

他也学画过平安符。

现在是能够在符纸上画出正确的平安符的,只不过耗时有点长,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

夜风穿过启音钟遗址的断垣残壁,吹动满地未熄的烛火,如星子重燃人间。阿禾仍坐在那方青石上,肩头白鸦静立不语,桃花瓣藏于怀中,贴着心口的位置微微发烫。他闭目时,仿佛又听见沈清璃的声音??不是来自记忆,而是从大地深处浮起,像春水破冰,一缕一缕渗入耳际。

“你说得对,”他低语,“言语本就不该被锁在碑文里。”

远处孩童的笑声渐歇,取而代之的是轻柔的吟唱。一群少年自发围成圆圈,手拉着手,齐声念起新编的童谣:

>“铜铃碎,钟魂归,

>一语真言万山开。

>不跪天子不拜神,

>我开口,我存在。”

歌声清澈,无惧无畏。阿禾睁开眼,望向星空,忽觉胸口一热。那片桃花瓣竟自怀中透出微光,如同活物般轻轻颤动。他取出一看,只见花瓣背面浮现出极细的朱砂字迹,笔锋婉转,竟是沈清璃惯用的小楷:

**“阿禾,你已替我说完所有未尽之言。如今轮到他们了??去听吧,别停下。”**

字迹浮现片刻,随即消散,花瓣也化作轻烟,随风而去。阿禾怔然良久,终是笑了。他知道,这不是终结的告别,而是交付的开始。

第二日清晨,朝廷诏令正式颁布天下:废除《禁语律》《谤议罪》《私撰史书禁例》三大苛法;直言院选址雁门关旧址,由百姓推选“言使”百人入驻,专司谏政、录冤、传声;各地设“真话亭”,凡有陈情者可击鼓鸣冤,三日内必得回应。

更令人震动的是,皇帝萧景琰亲笔写下《罪己诏》,命人誊抄千份,送往九州郡县张贴于市集、学堂、祠堂之前。诏书中直言:“朕以沉默为盾,以恐惧为墙,三十载间,使万民失语,忠良蒙尘。今知大错,悔之晚矣。唯愿以余生赎罪,求一句宽恕,哪怕仅来自一人之口。”

消息传至川蜀,噤崖村的老妇抱着阿枝痛哭流涕:“若早知有今日……若早知有今日!”阿枝却握紧母亲的手,仰头望着通往山外的栈道,眼中不再有怯意,只有光。

阿禾没有立即离开京城。他在钟架下住了七日,每日接待来自四方的访客:有曾因说了一句“米贵伤民”而被割舌的老塾师,拄拐而来,颤抖着写下平生第一篇完整的文章;有静语使的遗孤,跪在他面前,递上父亲临终前烧毁的一叠密报残页,上面记录着三百二十七个被“无声处理”的名字;还有一个小女孩,不过六岁,由祖父牵着走到他面前,忽然张嘴,发出一个不成调的音节:“啊??”

她不会说话,自出生起就被灌药致哑。但她想说。

阿禾蹲下身,握住她的手,在纸上写下两个字:“你好。”然后教她一遍遍发音。当那孩子终于含糊地喊出“nǐ…hǎo”时,老人扑通跪倒,老泪纵横:“我孙女……会说话了……她会说话了!”

那一刻,围观百姓无不落泪。有人高呼:“我说,故我在!”一声起,百声应,千声和,声浪如潮,直冲云霄。

第七日夜里,葵娘寻来。她一身素衣,盲眼无神,却似能看见更深之处。她站在阿禾身旁,许久未语,直至夜深人静,才缓缓开口:“你听见了吗?”

“听见什么?”阿禾问。

“声音的重量。”她说,“从前我们以为言语只是风,吹过就散。可现在,每一句话都像石头落地,震得人心发抖。他们在学着说真话,也在学着承担说真话的后果??这比沉默更难。”

阿禾默然点头。他知道葵娘所言非虚。这几日已有异动:北方某州刺史以“扰乱纲常”为由拘捕三名言旅人;江南豪族联名上书,称“民间妄议朝政,恐生祸乱”;更有旧日音律监残余势力暗中串联,散布谣言,说启音钟实为蛊惑人心的妖器,沈清璃是“逆天改命”的邪女。

风暴并未真正远去,只是换了形态。

“所以你还不能停。”葵娘转身欲走,却又顿住,“阿禾,你记得沈清璃最后写给我的信吗?”

他摇头。

“她说:‘真正的启蒙,不是让人听见一句话,而是让他们敢于质疑那句话是否真实。’”葵娘轻声道,“你现在是光,但别忘了,光也会投下阴影。你要做的,不只是传递声音,更要教会他们分辨??什么是真言,什么是新的谎言。”

话毕,她离去,身影融入夜色,宛如一缕不肯安息的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