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680章 妇唱夫随(第2页)

第1680章 妇唱夫随(第2页)

阿禾静静听着,任雨水浸透衣衫。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疗愈的开始。

三日后,此地立起第一块“赎言碑”,由村民合力凿成,上刻百人姓名与忏悔之语。碑成之时,天空放晴,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碑面,竟折射出七彩光晕,宛如虹桥横跨山巅。

消息传开,川中诸郡震动。短短月余,十七县自发成立“言社”,推举平民代表赴府城陈情,要求废除“禁语令”、开放私塾、允许民间修史。更有偏远村落仿效雁门关老兵,在祖祠前立下盟誓:“宁可无粮,不说假话。”

阿禾并未久留。他继续西行,深入巴山腹地,寻找传说中仍被“静音税”奴役的村落。途中屡遭阻截??有地方豪强派打手驱赶,有官府张贴告示称其“妖言惑众”,甚至一度被山匪绑架,险些丧命。

但他始终未弃使命。每每危急之际,那枚铜铃残片总会在梦中响起,引领他脱困。一次被囚于地窖,他靠着默诵《清璃传略》保持清醒,直至铃片自行断裂绳索,发出清鸣,惊动看守孩童,助其逃脱。

终于,在一座藏于云雾深处的悬村,他找到了最后的“哑民”。

那是一个建在绝壁之上的寨子,名为“噤崖”。全村三百余人,世代缴纳“静音税”??每年须献出一名少年少女,送往山外充当“无声奴”,换取官府不拆毁村道、不禁粮食交易。寨中人人习哑语,孩童从小被灌输“开口即灾”的信念,连哭泣都只能用手势表达。

阿禾初至时,村民见他手持书卷、口吐言语,竟视若瘟疫,纷纷关门闭户,更有长老持杖怒斥:“你是来带灾祸的!”

他不争辩,只每日坐在村口石阶上,静静书写。写沈清璃如何十二岁作诗获罪,如何在地宫唤醒钟声,如何用生命换来一句“我说,故我在”。

七日之后,一名少女悄悄走近。她是今年即将被送去当“无声奴”的人选,名叫阿枝。她不会说话,但眼神明亮如星。她指着书中一幅插图??那是沈清璃站在启音钟前张口高歌的画面,泪水滚滚而下。

阿禾取来纸笔,递给她。她犹豫良久,终于写下一行字:

**“我也想唱歌。”**

那一刻,铜铃残片剧烈震颤,竟从腰间跃起半寸,悬浮空中,嗡鸣不止。整座山村仿佛受到无形冲击,屋顶瓦片轻响,溪水逆流片刻,连常年笼罩山寨的浓雾也为之一散。

当晚,阿禾召集全村于祭坛前,点燃松脂火把,将《清璃传略》一页页投入火焰。火光中,他朗声道:

“这本书不该被保存,它该被烧掉。因为它的意义不在纸上,而在你们心里。如果你们愿意,现在就可以说出任何一句话??哪怕只有一个字。”

死寂。

风吹过悬崖,呼啸如怨。

忽然,阿枝走上前,拿起一根燃烧的木枝,在地上用力划出三个歪斜的大字:

**“我不??去!”**

整个山寨为之震动。长老怒吼着要扑上来惩罚她,却被几名年轻男子拦住。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出来,抱住阿枝,嚎啕大哭:“我女儿三十年前也被送去……她再没回来啊!”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低声啜泣,有人握拳怒视长老,更有母亲紧紧搂住即将被选中的孩子。

阿禾取出葵娘所赠的断弦琵琶,递给一名盲眼少年??那是他在路上收留的流浪儿,天生失明,却极擅音律。“奏吧。”他说,“奏出你想说的话。”

少年抚弦,拨出第一个音符。嘶哑、破碎,却充满力量。接着,第二个音,第三个……竟渐渐拼凑成《言之初》的旋律。

歌声没有出口,但所有人的心都在跟着震动。

黎明时分,村中九位长老齐聚祠堂,宣布废除“静音税”,并推举阿枝为代表,随阿禾前往成都府递交请愿书。临行前夜,全寨人围坐火堆,第一次尝试开口说话。有的结巴,有的发音不准,有的只是发出无意义的音节,但他们笑了,哭了,拥抱了。

阿禾仰望星空,轻抚铜铃残片,低语:“清璃姐姐,你看,他们终于敢说了。”

***

与此同时,京城再度掀起波澜。

萧景珩在默省堂收到一封密信,来自宫中老太监,内容仅八字:“钟魂归位,帝心欲崩。”

他凝视良久,提笔复信:“请转告陛下:罪不在钟,在人。若肯开口,尚可救赎;若仍沉默,终将溺亡。”

信使离去后,他独自步入哀牢坑遗址。寒风吹动残幡,地下幽深如渊。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一枚玉佩??那是当年沈清璃赠予他的信物,刻着“守真”二字。如今玉已碎裂,裂痕贯穿“守”字,只剩半个“真”。

他将其投入坑底,躬身长拜。

“我未能护你周全,亦未能早醒。今日之举,非为洗罪,只为续你未竟之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