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 > 第439章 再来一炮试试(第2页)

第439章 再来一炮试试(第2页)

课堂上,他不再讲授经义,而是抛出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看见县令赈灾,百姓却饿死,你会相信眼睛,还是相信告示?”

“若所有人都说某人是贼,但他眼中无惧唯有悲悯,你该如何判断?”

“当一句谎话被千万人重复,它会不会变成真理?”

学生们激烈争论,有人坚持“眼见为实”,有人主张“服从权威”,也有人提出:“也许真相不在两者之间,而在我们为何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沈小砚微笑点头。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已经转移??不再是夺回遗物,不再是破解密图,而是争夺“疑问”的本质。影阁想让人麻木,他们就教人思考;影阁想让人陷入怀疑的泥潭,他们就教人带着疑问前行。

一个月后,第一个坏消息传来:湖州一名少年失踪,三日后被人发现漂浮在河面,手中紧握那枚仿制黑铃,铃身布满牙印,仿佛临死前曾拼命咬它。

验尸发现,其脑颅内有细微银丝残留,属“无思卿”初期植入特征。

沈小砚连夜赶去,亲自查验尸体。他在少年衣襟夹层中找到半页烧焦的纸,上面写着歪斜字迹:

>“有个穿灰衣的哥哥说我天真……他说世界本来就是假的……我不该问……可我还是想问……妈妈……”

笔迹戛然而止。

沈小砚跪在河边,久久不起。风拂过芦苇,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他知道,这不是终结,而是序幕。

他回到阳谷,召集剩余师生,宣布一条新规:凡外出游学之生,必须结伴而行,每日记录所遇之人言语,归来后交由书院存档。这些记录不加修饰,不分对错,只求真实??哪怕其中充满矛盾与困惑。

“我们要建一座‘疑库’。”他说,“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为了证明:人在面对未知时,究竟会如何思考。”

三年光阴流转。

阳谷书院不再是唯一的声音。在登州,一群渔家子弟成立了“问潮社”,每逢涨潮之夜便聚于礁石之上,轮流讲述祖辈口述的历史;在太原,几名逃出始终观的年轻道士在山中结庐,编写《伪经考》,逐条对照官修典籍与民间残卷;甚至在辽境之内,也有汉人流民孩童开始传唱那首改版童谣:

>“井底无星,人心有光,

>一问破夜,再问开天。”

而沈小砚的名字,渐渐成为一种象征。官府文书严禁提及,但在私底下,人们称他为“启铃人”。

某夜,暴雨倾盆。

沈小砚独坐书院堂前,翻阅最新一批“疑库”档案。忽然,一道闪电劈落,照亮院中石阶。他抬头望去,只见檐下站着一人,浑身湿透,斗篷低垂,手中拄着一根乌木杖。

“林昭?”他猛地起身。

那人缓缓抬头,右眼依旧锐利如刀,左眼疤痕却已不再渗血。他走进屋内,抖落雨水,从怀中取出一枚玉符,轻轻放在桌上。

“太原地下三百丈,发现了第一座‘无思卿’培育基地。”他的声音低沉,“三百具躯体整齐排列,脑部连接银丝网络,意识统一接入‘总识之网’。他们不是死人,也不是活人,是介于之间的‘理政单元’。皇帝已下令,五年内推广至全国六品以上官员。”

沈小砚冷笑:“所以他终于要建立一个没有质疑的朝廷?”

“不。”林昭摇头,“他已经建成了。现在朝堂之上,七成大臣已是‘半转化体’,他们思维敏捷、效率惊人,但从不提出异议,也从不做梦。真正掌权的,是那七位坐在水晶球后的老人??他们才是影阁的核心,被称为‘守静者’。”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