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战亡将士的遗属。
朝廷发放给阵亡军士的抚恤一向优厚,像孟柔这样年轻面嫩,又没有留下孩子的遗孀,就有可能会因为这笔抚恤金而为族人所不容,甚至赶出族外。这几年朝廷战事不断,就算在江城也不乏这样的事。
众人神情顿时整肃许多,就连刘二也有些怔然。
办理好户籍,刘二送孟柔出门,走出大门口,孟柔好似突然回过神,满脸慌张道:“我的过所呢?”
“林娘子糊涂了。”刘二笑道,“您户籍都在竹下县,还要那张过所做什么。”
“哦,哦。”孟柔这才醒转过来。
尘埃落定。
她已经是真正的林寓娘。
“刘郎君,多谢您了。”孟柔真心实意道,“下回您来沐春堂,我不收您诊金。”
刘二一愣,孟柔也很快反应过来,笑着道:“自然,您无病无灾,不光临便最好。”
刘二也笑起来:“托林娘子吉言。”
事情办成了,孟柔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来,她有了户籍,再也不是个逃奴,当年江铣给她落下奴籍时,当真是如天塌了一般,好在如今她改了名字,也终于有了新的身份。
再也没有人能像对待个物件,将她随意买卖了。
孟柔行过礼,便要回沐春堂去了。
刘二站在县衙门口,看着她的背影好一阵,同伴用胳膊杵了杵他,刘二这才回过神。
他小跑着赶上去:“林娘子,等等。”
孟柔心头一紧,回过身:“刘郎君,还有什么事吗?”
“没、没什么事,就是……”刘二支支吾吾,扶了扶官帽,又整了整衣襟,“林娘子同楚医工,只是师徒吗?”
“是啊。”
孟柔不解地点点头,这句话方才刘二已经问过了,她也已经回答过了。
刘二紧绷着的肩膀瞬间落下来,扬着眉毛:“哦,哦。那就好,那就好。”
好什么好?孟柔有些糊涂,可看着刘二脸上的笑容,也回过些味来。
她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心里最先涌上来的便是尴尬,随后则是满满的感激。
女子不能做户主,方才刘二却没拿这个做要挟。
刘二是个好人,正因如此,孟柔才不能回应。
“没什么事,那我就先走了。”孟柔又朝刘二行礼,“谢过刘郎君。”
刘二自然说不用,孟柔转身走了,他站在道上目送着她的背影好一会儿,也转身回了县衙。
第54章第54章荆楚地
长安,太极殿。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广设学馆分明是利国利民的良策,有何不可?”
“育才造士确实是为国之本,可地方有州县乡贡,在京有太学、国子学。如今朝廷人才济济,正是施政得当的结果。何必再兴土木,劳民伤财,徒做些事倍功半的官样文章。”
“什么官样文章。我去岁便上表请议广设学馆,你们先是打湿字纸后说我的字迹不清要我重写,我重写了,好不容易递到你卢中书的桌案前,盯着你读完了,你说你要拿回去好好审议,不过两日便又打回来,说是朝廷战事忙,无暇探讨这些细枝末节……我看你才当真做得好一手官样文章!”
“好啦。”皇帝喝了一口俨茶,勉强打起精神,“众卿就事论事,莫要旁生枝节。”
薛延陀送来和书重新约定岁供,漠北战事也算是完满结束,如今气淑年和,迩安远肃,当是一团和气的好景象。
可朝会却永远是乌烟瘴气。
谏议大夫马登善立时道:“启禀陛下,中书不经议论几次三番打回臣的奏表,实在是……”
“好啦!”皇帝加重了些语气,“议事就议事,说这些没用的作甚。”
再说下去,反倒成了弹劾中书省,马登善只得压下这口气,继续说起建设学馆的事。
“科第之设,使大秦能够广罗人才,也一绝以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风气,朝廷得以气象一新。”马登善道,“只是如今进士及第者,十有八九是学馆生徒,在朝诸位中,乡贡取士者竟寥寥无几。”
卢舍人当即打断他:“大秦地域广阔,各地州县皆有名额推举乡贡,上京参与考试者本就良莠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