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大唐:太平公主饲养指南 > 第五百章 清和姬(第2页)

第五百章 清和姬(第2页)

消息传开,民间兴起一股“补言潮”??人们纷纷寻找被自己伤害过的人,或写信,或登门,或通过“静语园”中介,只为说一句迟来的话。有妻子向丈夫坦白曾堕胎隐瞒,有官员向百姓承认曾虚报政绩,甚至有老兵在战友墓前哭诉:“那天我不是受伤倒下,我是怕死躲进了壕沟……对不起,这些年我冒领了你的功勋。”

朝廷并未阻止,反而下令各地官府设立“赎言簿”,凡主动坦白过往过错且愿意弥补者,视情节轻重减免刑罚或赋役。一时之间,牢狱人数锐减,而民间信任渐增。

这一年秋,皇帝亲自主持首届“全国言语大会”,地点设在终南山下启唇谷。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齐聚:聋哑学堂的孩子、边关老兵、被冤入狱的平民、曾为娼妓的女子、流放归来的罪臣后代……每人限时一盏茶时间,讲述一生中最难说出的话。

轮到一位老农上台。他颤抖着双手展开一张泛黄纸片,竟是三十年前的土地证。他声音哽咽:“当年饥荒,我为活命,把妹妹卖给商人做妾。她说‘哥,我不走’,我打了她一巴掌,说‘你不走全家都得死’。她走了,第二年就死了,听说是跳井。我这辈子再没吃过一口饱饭,不是因为穷,是因为咽不下。”

全场寂静。忽然,角落传来一声啜泣。一名中年妇人站起,从怀中掏出一块褪色绣帕:“我娘临终前交给我的……说是她姐姐留给她的唯一信物。她说,她有个哥哥,在北方种地……我找了二十年,原来是你。”

老农抬头,目光呆滞,继而浑身剧颤。他踉跄上前,接过绣帕,指腹摩挲着上面歪斜的“姐”字,终于嚎啕大哭:“我对不起你……我对不起你们……”

兄妹相认,满场动容。皇帝在高台上悄然拭泪,转身对侍从低语:“明日诏告天下:凡因历史原因骨肉离散者,官府设‘寻音司’全力协助团聚,不计户籍、不论出身。”

大会最后一日,天空突降细雨。众人正欲避雨,却发现雨滴落在答心花上,竟发出清越如铃的声响。更奇的是,每一朵花都微微转向中央祭坛??那里供奉着绿蘅的枯枝与太平公主遗簪。

一名盲童被牵上台。他是启唇谷第一个复语的哑童,如今已能流畅说话。他仰起脸,面对虚空,缓缓开口:

“我想告诉所有听不见的人:声音不是用来喊杀的,是用来取暖的。我以前以为世界是黑的,后来才知道,最黑的地方是没有声音的地方。”

他顿了顿,轻声问:“你们……能听见我吗?”

刹那间,风雨骤停。万千花朵同时摇曳,银光流转,仿佛整座山谷齐声回应。

当晚,皇帝宿于谷中茅屋遗址。梦中,他见太平公主立于月下,衣袂飘然,手中握铃轻晃。她不言不语,只是含笑望着他,然后指向远方??那里群星坠地,化作无数萤火般的光点,每一颗光中,都有人在说话。

他醒来时,东方既白。怀中铜铃温热如血。

他知道,铃不会再沉默了。

因为大地之下,人心之中,话一旦开始,便永不终结。

数月后,西域传来捷报:安西都护府辖区内三十六名前朝余党经“言语疗愈”后,自愿组成“赎罪旅”,深入沙漠救援商队、修筑水渠、调解部族纷争。首领正是那位奸细之后。他在给皇帝的信中写道:

>“我们曾用谎言活了半生,如今想用真话赎一世。若您允准,恳请将‘静语园’模式推广至边疆。此处风沙虽烈,人心亦渴。”

皇帝览毕,提笔朱批:“准。并赐名其所建营地为‘启声堡’。”

同年冬,岭南“言语堂”举行第一百二十次讲述会。一位百岁老妪拄杖而来,她是当年参与藏匿难民的幸存者之一。她颤巍巍地说完慈音庵最后的日子,突然转向人群:“我还活着,就是为了等今天??告诉你们,观音掌心的湿泥上,其实还有第二句话。”

众人屏息。

她闭目,一字一顿:“**你说出的每一句真话,都是对世界的重建。**”

话音落,屋外古树轰然倒地,断面年轮清晰显现一行小字,似天然生成:

**听者即答,言者得救。**

至此,大唐境内,“你怎么了”已成为最普遍的问候,比“吃了吗”更深入人心。医馆诊前先问情绪,学堂课始先察心境,军营夜巡必查士卒心声。甚至连市井斗殴,也常见一人怒喝:“你先说清楚你为啥生气!”

史官悄然记载:自心政推行第九年起,自杀率下降七成,家庭和睦率上升六倍,冤案申诉量激增八倍,而其中九成得以昭雪。

没有人再质疑这套制度。

因为他们都懂了??真正的太平,不在无争,而在有声。

许多年以后,当异族入侵、王朝更迭,长安城屡遭焚毁,“静语园”一次次重建又倒塌,可那句“你怎么了”始终流传。牧童在草原上问迷途的士兵,渔女在船上问漂泊的旅人,僧侣在废墟中问哭泣的孤儿。

它成了比律法更坚固的契约,比信仰更持久的传承。

而终南山的答心花,年年盛开,岁岁不绝。

风过处,万铃轻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