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61章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第1页)

第461章 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第1页)

残阳如血,映照着辽东绵延的群山。

深秋的寒风卷起枯黄的落叶,在山谷间呼啸盘旋。

带着塞外特有的肃杀之气。

一支玄甲大军正沿着蜿蜒的官道缓缓前行,队伍绵延十余里。

旌旗蔽空,刀枪。。。

银液河畔的晨雾尚未散尽,阿禾伫立于断桥残石之间,手中紧握那块最后留下的音频晶体。它已不再发光,却仍能感受到一丝微弱的搏动,如同沉睡的心跳。她知道,李承业并未真正离去??他的意志早已化作无数细流,渗入这片土地的记忆深处,只待某个时刻被重新唤醒。

她缓缓将晶体贴在胸口,闭目凝神。刹那间,一股暖意自心口蔓延至四肢百骸,仿佛有无数低语在耳畔回响:**“真相不靠宣告而存,而在倾听中生长。”**

她睁开眼,望向对岸那片被孟魇布下虚言祭坛的焦土。火光虽熄,空气中仍残留着扭曲的气息,像是谎言在腐烂前发出的最后一声呜咽。她没有再犹豫,转身召集幸存的听真童与盲乐师:“按原计划行事。三日后,分七路出发,不得同行,不得联络,直至抵达目的地。”

众人默默点头。他们之中,有的曾是史官之后,有的是民间说书人,有的则是世代守护古籍的隐修传人。此刻,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寻史者,而是“记忆的播种人”。

第一队由年迈的盲乐师穆渊带领,携带着一段用南中秘法封存的《贞观实录》残卷,伪装成流浪乐班,沿江而下前往交州。他们的乐器皆为空心竹制,内藏微型陶管,吹奏时可释放出特定频率的声波,激活沿途埋藏的“回音种”??那些早在数十年前就被李承业暗中布置于各地的微型共鸣装置。

第二队则是一群年轻的听真童,扮作商旅婢女,随一支北上的盐队潜入益州。她们携带的是裴清漪手绘的《九域图志》,图上标注了全国三十六处“记忆节点”,包括已被焚毁的兰台旧址、地下窖藏的秦简密库,以及传说中藏有始皇遗诏的骊山暗道。此图以特殊菌墨绘制,唯有在月光与露水交汇之时才会显现全貌。

第三路由老兵统领,护送一具看似普通的棺木,实则其中安放着蔡邕亲笔批注的《春秋经解》原本。这具棺木将被送往凉州边境的一座废弃烽燧,交付给一位自称“守夜人”的独臂老卒。据说此人曾在建安年间亲眼目睹曹操篡改《汉纪》全过程,自此隐姓埋名,誓死守护未被污染的文字。

其余四队亦各有使命:或混入佛寺抄经队伍,将真史片段融入经文流转;或化身为江湖郎中,以药方为掩护传递密信;更有甚者,借婚丧嫁娶之机,将文物缝入嫁衣、藏于灵幡,悄然播撒。

阿禾目送最后一支小队消失在密林深处,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她清楚,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数日后,长安城外三十里,一座荒废多年的驿站突然燃起篝火。几名衣衫褴褛的旅人围坐取暖,其中一人从怀中取出半卷竹简,轻声念道:“初平四年,董卓部将李?、郭汜相攻,宫室尽毁,百姓流离……然梦宗所修《后汉书》称‘天怒人怨,社稷自崩’,实为掩盖其操纵乱局之罪。”

话音未落,远处树影晃动,一名披着蓑衣的老农缓步走来,低声接道:“我祖父说过,那时洛阳街头,每夜都有黑袍人焚烧书籍,说是‘净化邪说’。”

又一人抬头:“我家祖传一本破册子,上面写着‘王允非忠臣,实为梦宗傀儡’。”

众人沉默片刻,忽然齐声诵读起来。声音起初微弱,渐渐汇聚成河,在寂静的夜里飘向远方。

与此同时,江东某渔村,一名孩童在沙滩上拾得一枚奇特贝壳。他好奇地凑近耳边,竟听见一阵清晰的人声:“建安十三年冬,诸葛亮亲赴柴桑,非为求援,实为提醒孙权:曹操南征,意在统一而非灭吴……周瑜知情后,连夜调整布防。”

孩子惊叫一声,贝壳掉落沙中。翌日清晨,全村人都做了同样的梦??江面上战船如云,火光映红天际,但指挥若定的并非周瑜,而是一位羽扇纶巾的身影,在风中低语:“此火,为护汉统而燃。”

这些零星的觉醒如星火燎原,迅速点燃了更多沉睡的记忆。而在邺城地宫深处,孟魇面色铁青地站在一面巨大的青铜镜前。镜中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张口说话的画面??他们谈论着从未读过的史实,复述着祖辈口耳相传的故事,甚至有人开始自行撰写新的《正史辑要》。

“逆诵仪式失效了!”一名下属跪地颤抖,“正音塔的声波已与民间记忆形成共振,我们无法再覆盖。”

孟魇冷笑一声,猛地挥手砸碎铜镜:“那就让混乱升级。传令‘九执’其余八人,启动‘万谎同悲’第二阶段??制造矛盾,分裂信任。”

命令下达当晚,异象再生。

洛阳街头出现两份截然不同的《三国志》抄本:一本称刘备仁德爱民,乃汉室正统;另一本则言其虚伪狡诈,借仁义之名行割据之实。两派读者激烈争辩,最终演变为斗殴。

建康城内,有人宣称梦见诸葛亮临终遗言:“吾一生所谋,非兴汉,乃立诸葛氏百年基业。”随即又有另一人反驳:“我梦中见丞相焚香祷告:‘愿以我魂,续大汉一线之光。’”

甚至连最偏远的村落也开始分裂。兄弟因争论关羽是否真有“千里走单骑”而反目;父子因对赤壁之战的不同记忆大打出手;夫妻因一部家传族谱的真实性闹至官府。

孟魇立于高台之上,望着四方传来的混乱报告,嘴角终于扬起一抹胜利的微笑:“当真相太多,便无人相信任何一种。当人人都说自己掌握真实,真实本身就会死亡。”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南中深山的一间草屋里,阿禾正静静听着窗外雨声。

她面前摆着一块刻满符号的石板,那是从青铜匣中取出的最后一块“记忆碑”。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恰好落在碑面某处凹槽,瞬间激起一圈涟漪般的蓝光。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声音响起:

>“孟魇错了。真相不怕分歧,只怕沉默。只要还有人愿意追问,答案终会浮现。”

阿禾轻轻抚摸石板,低声道:“老师,您早就料到了吗?”

那声音停顿片刻,答曰:“我不是预言者,我只是记得。而记住,本身就是反抗。”

数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北方数郡。百姓恐慌之际,各地忽然涌现出一批神秘医者,他们不分昼夜救治病人,且每治一人,必赠其一页纸笺,上书一段历史真相,并附一句:“勿忘,方可愈。”

有人发现,这些医者的药囊中藏着微型贞音仪,能在施针时通过穴位刺激唤醒深层记忆。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重症患者在昏迷中醒来后,竟能准确背诵出早已失传的《礼记?大同篇》全文,自称“梦中有人教我”。

这场“记忆瘟疫”比真正的疾病传播得更快。朝廷欲加禁止,却发现连御医都染上了“症状”??太医院首席郎中在朝会上公然质问景兴帝:“陛下,您可知您父亲临终前说的是‘还政于民’,而非‘传位于嗣’?”

景兴帝震怒,却又迟疑。当晚,他独自走入藏书阁,翻遍所有典籍,却发现每一本书都在微微震动,仿佛有生命般抗拒被阅读。他抽出一本《汉书》,刚翻开第一页,纸页竟自动浮现一行血字:

>**“你说你是皇帝,可你敢说自己知道真相吗?”**

他猛然合书,冷汗涔涔而下。

就在此时,宫外传来钟声。不是正音塔,而是来自城南一座废弃寺庙的小铜钟。钟声悠远,每一次敲击都伴随着一句清晰诵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