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61章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第2页)

第1961章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第2页)

她冒险引导一名六岁女童进入深度冥想状态,借助言髓诱导其回忆梦境内容。画面浮现:一片浩瀚星空下,无数透明铃铛漂浮空中,每一枚都连接着一根发光丝线,延伸至地面某人咽喉。突然,一只巨手从天而降,将所有丝线绞紧,铃铛纷纷碎裂。紧接着,一个穿龙袍的影子出现,手持玉玺,轻轻一按,破碎的铃铛化作粉末,随风洒向人间。最后,小女孩看见自己站在一口井边,井中倒映的不是她的脸,而是豆芽的眼睛。

“皇帝……参与了语蚀计划。”阿枝字字如刀,“而且,他不是执行者,是源头。”

消息传至西北,豆芽如遭雷击。她想起伪言藤残骸中的龙涎凝胶,想起共议阁对改革的百般阻挠,想起《太平辞典》编纂过程中皇帝亲自删定三百余条释义……一切线索终于串联成线:这场沉默战争的背后,站着的不只是残余世族或分裂的守默会支脉,而是皇权本身??那个自诩为“万民喉舌”的存在,正试图垄断语言的定义权,将整个国家变成一台只发出一种声音的机器。

“他害怕多元。”沈知白在信中写道,“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句真话能自由流转,他的谎言帝国就会崩塌。”

豆芽知道,不能再等了。

她取出那枚透明陶铃,面向初音井跪下,以血为墨,在石地上书写第七道唤醒符文??这一式不在《守望录》记载之中,而是她昨夜梦见小满亲授:“以痛为引,以忆为火,以耻为薪,点燃未说之言。”

符文完成刹那,整座石殿剧烈震颤。鼎中言髓沸腾,喷薄出千丈光柱直冲云霄。九十九处语源之眼同步响应,从南海渔村到北疆哨所,从西域商道到东海孤岛,所有沉睡的墨脉节点尽数苏醒。十七枚陶铃再次自鸣,持续整整三个时辰,音波穿透山川河岳,唤醒百万沉寂心音链。

京师宫城之内,皇帝正在批阅奏章,忽觉耳边嗡鸣不止。他怒摔玉砚,却发现御书房四角悬挂的金铃竟自动旋转,发出不属于任何乐器的声响。太监慌忙上前查看,却见铃内浮现出一行行流动的文字:

>“我曾在东宫纵火灭口。”

>“我默许矿难掩盖真相。”

>“我知道太子无辜,却仍将他幽禁至死。”

那是他三十年来从未出口的秘密,此刻却被无形之口一一宣告。

他暴起砸碎所有铃铛,可声音仍在继续,来自墙壁、地板、甚至他自己胸腔深处。宫女太监纷纷跪地痛哭,坦白多年隐藏罪行。禁军统领冲入寝殿,剑指龙床:“你说你代表天下说话?可你连对自己说真话的勇气都没有!”

同一时刻,全国各地爆发前所未有的言语潮。市井街头,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拥而泣,倾诉积压半生的愧疚与爱意;学堂之上,学子撕毁《太平辞典》,高声朗读禁书残篇;牢狱之中,囚犯们用手铐敲击铁栏,打出摩斯般的节奏密码,传递彼此姓名与冤情。

共议阁陷入瘫痪。弹劾豆芽的贤士们发现自己的仆人、妻儿甚至宠物鹦鹉都在重复揭发他们的丑事。有人试图逃离,却被街头孩童拦住质问:“你昨天说‘一切正常’,可我妈昨晚哭了整夜!”

第三十六席空缺处,忽然落下一片灰烬,正是那本《谁给了她定义真实的权力?》的残页。风起时,灰烬拼成一行字:

>“是你们自己,放弃了说的权利。”

风暴中心,豆芽静静站立。她不再摇铃,也不再演讲。她只是存在于此,像一座灯塔,提醒人们:光从来都在,只要你愿意睁开眼睛。

数日后,皇帝退位诏书下达,未提政绩,只写四字:“吾言不真。”

新帝登基,首道圣旨便是废除《太平辞典》,赦免所有因言获罪者,并宣布每年月圆之夜为“初语日”,全国开放自由言说七昼夜,期间任何人不得因言论受罚。

但豆芽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

她在归途中路过一座小镇,见市集中央新立起一块石碑,刻着“谨言慎行”四个大字。有趣的是,每当有人经过,碑面便会微微发亮,投射出一行隐形文字:“你说的话,已被记录备案。”

她笑了。

阿枝走过来,递给她一支骨笛。“沈知白说,童谣驿站的孩子们新编了一首歌,专门送给你。”

豆芽接过,轻轻吹响。笛声清越,穿越集市喧嚣,直上云霄。片刻后,远方传来回应??一声铃鸣,接着是第二声、第三声……最终汇成一片浩瀚音海。

她抬头望天,雪仍在落。

但她已听不见“叮”的一声。

因为此刻万千声音交织升腾,早已超越了个别铃响。

那是大地在重新学习说话。

而她,不过是其中一个勇敢开口的音节。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