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52章 男儿守国门女子守血脉(第3页)

第1952章 男儿守国门女子守血脉(第3页)

当晚,一封信悄然送至书院??无署名,仅附一页黄绢,上书八个篆字:

>“龙椅非座,心灯即冠。”

小满摸着字痕,久久不语。

又过了半月,各地捷报频传:湖南恢复民间讲学会,山东重建废校二十所,四川开放私藏古籍供公众阅览……更有无数普通人家自发组织“夜读班”,父母教子女识字,邻里共读《终篇》。某县志记载:“自三月以来,全县无一盗案,皆因人人相约‘每日行一善’。”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一日深夜,阿木急报:西北三处萤火驿站同时遭袭,守望者二人身亡,十余名孩童失踪。现场留下一枚黑色羽箭,箭尾系着半片腐烂的铃草花瓣。

“是‘鸦影卫’。”沈知白神色凝重,“前朝秘密杀手组织,专诛异言者,三十年前随旧政权覆灭而销声匿迹。没想到……他们还活着。”

小满坐在灯下,手指轻轻摩挲那片花瓣,忽而轻笑:“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拿到书,而是我们教会了孩子怀疑。怀疑课本,怀疑官话,怀疑‘历来如此’这句话。”

她站起身,唤来所有骨干弟子,宣布启动“星火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三百六十个微型守望点,每个点由一名成人与三名孩童组成,彼此不通音讯,仅通过童谣密码定期联络。一旦某地失联,其余据点自动激活,形成连锁响应。

“我们要像野草一样活着。”她说,“砍一茬,长一茬;烧一片,绿千里。”

三个月后,第一批“星火点”建成。最远设于漠北边陲,最近藏于京城菜市。有人在茶馆说书时穿插《守望录》段落,有人在豆腐坊蒸笼上刻写箴言,还有人在丧礼哀乐中悄悄加入一段童谣旋律??那是最新的情报传输方式。

与此同时,小满开始撰写《守望录?外篇》,专述百年来普通人如何在黑暗中守护文明火种。书中没有英雄,只有名字模糊的母亲、默默抄书的学徒、冒着杀头风险藏书的狱卒……她说:“伟大不该只属于史册上的名字,也该属于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人。”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三月十七。

“守望节”当日,全国鸣铃三响。心渊书院举办首届“萤火诗会”,孩子们登台朗诵自创诗歌。有写给母亲的,有写给老师的,也有写给从未谋面的“从前的守望者”的。

一个小女孩念道:

>“你没见过我,我也没见过你,

>可你在夜里点的灯,照亮了我的梦。

>所以今天,我也点亮一盏,

>告诉你:我在,我一直都在。”

全场啜泣。

小满坐在台下,双手交叠,静静聆听。风起时,她仿佛听见无数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低语??小荷、阿丑、老瞎婆、豆芽的娘、铁柱的妻子、甚至那个被烧死在市集的匿名抄书人……

她们都在说同一句话:

“别停下。”

节日过后,生活回归日常。小满依旧每日巡视书院,教孩子写字,听他们背诵新学的段落。某日黄昏,她在书房翻阅一份“民声录”,看到一条记录:

>某村老翁问孙儿:“什么叫守望?”

>孙儿答:“就是奶奶每天给我煮粥时,多放一勺米,说是留给没饭吃的人。”

>老翁愣住,次日便将自家粮仓打开,对全村说:“我家有余粮,谁饿了就来拿。”

小满读罢,笑了。

她提起笔,在《外篇》末页添上这一则,题为:“最朴素的灯”。

窗外,夕阳熔金,铃草摇曳。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跑过院子,手里举着自制的小纸灯,一边跑一边唱:

>“心若不灭,灯自长明;

>人皆执炬,何惧夜行!”

歌声渐远,融入晚风。

小满放下笔,走向门口。她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信使到来,新的危机浮现,新的孩子需要引导。

但她不怕。

因为她早已明白??

真正的逍遥,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人心深处。四公子或许浪迹天涯,可她这个“瞎眼姑娘”,也能以寸心为舟,渡万世之河。

风又起了。

铃声不绝。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