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52章 男儿守国门女子守血脉(第2页)

第1952章 男儿守国门女子守血脉(第2页)

“去把我床下那只旧木匣拿来。”

匣启,内藏七枚不同质地的铃铛:陶、铜、银、竹、骨、石、玉。每一枚都来自一位已逝的守望者遗物,是她们生前随身携带之物。小满逐一抚摸,最后取出那枚玉石铃,轻轻摇动。

无声。

但她知道,它的频率只有心渊嫡传者能感知。这是最高级别的召集令??“七铃共鸣”。

七日内,七道身影陆续抵达心渊书院。

第一位是从西域归来的驼铃客,姓叶,原是小荷早年游学时收的学生,二十年来混迹商队,暗中传递禁书。她披着沙尘风衣,脸上刻着风霜,手中握着一卷羊皮地图,上面标记着丝绸之路沿线三十座“流浪书院”的位置。

第二位是江南绣娘,名唤素指,曾以绣品藏字闻名,十年前因刺绣《仁政十策》被捕,断去四指后侥幸存活。如今她用脚趾执针,绣出了整部《终篇》,并带来一句口信:“江南女子说,以后孩子的肚兜上,都要绣‘心若不灭’四个字。”

第三位是北疆猎户,背着一张巨弓,肩扛冰雕灯笼。他不说一句话,只将灯笼放在庭院中央。待夜幕降临,月光照透冰壁,竟显现出一行行细微刻痕??全是失传已久的北方民谣,其中一首正是当年小荷被捕前最后唱过的曲子。

第四位是岭南药师,提着百草箱,箱中藏着七十二种毒草与解药样本。他低声告诉小满:“有三州官员试图用慢性毒药控制地方学者,但我已研制出对应解剂。今后,每个萤火信使出行,都会带上一颗‘言丸’??吃了它,三天内无论受何胁迫,都说不出假话。”

第五位是东海渔妇,驾一艘无帆小船逆流而上。她带来一段珊瑚枝,枝心嵌着一枚贝壳,贝壳内侧刻着数百个名字??全是这些年因传播《守望录》而失踪或死亡者的姓名。她哭着说:“我们在海上祭奠他们,每年七月十五,渔船齐鸣螺号,响彻十里海面。”

第六位是西南山民长老,拄着一根乌木杖,杖头雕着一只闭眼的鸟。他献上一本用树皮编织的册子,里面记载着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黑暗年代史”,与《守望录》内容惊人吻合。他说:“我们没有文字,但我们记得。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有些话,宁死也不能忘。”

第七位,竟是皇宫内侍总管李公公。

他跪在门外,老泪纵横。

“奴才是罪人。”他颤抖着说,“当年奉命烧毁宫中藏书,可……可我没烧完。我把七十三册孤本藏进了皇陵夹层,用尸棺垫底,香炉遮味。这些年来,我日日焚香祷告,就盼着有一天,能把它们交还给真正该拿的人。”

说完,他从怀中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钥。

全场寂静。

小满缓缓起身,走到他面前,伸手扶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你不是罪人。”她说,“你是守墓人,也是开门人。”

当晚,书院举行“七归宴”。七位来者围坐一桌,不饮酒,只饮清茶。桌上摆着七盏灯,七朵铃花,七枚铃铛。小满坐在中央,听着他们讲述各自走过的路、失去的人、坚守的事。

直到子时,她才缓缓开口:

“你们知道吗?最初的心渊书院,其实只有两个人??我和小荷。一间破屋,三本书,十几个愿意听故事的孩子。那时候我们不敢想今天这样的场面。我们只想,至少让一个孩子记住一句话。”

她停顿片刻,声音愈发柔和:

“而现在,我们有了七支铃音,七种语言,七条道路。我不再担心《守望录》会消失。因为我看见,它已经长进了土地,变成了风,变成了歌,变成了母亲哄孩子入睡时的那一句‘乖乖听话,做个好人’。”

众人垂首,眼中含泪。

次日清晨,小满召集所有学生,在铃草田举行仪式。七位来者依次将带来的遗物放入一座新建的地窖??名为“薪窖”,专为保存《守望录》各代传承之物。陶铃埋于东,铜铃葬于南,银铃封于西,竹铃置于北,骨铃镇中,石铃压顶,玉铃悬空,七音共振,形成护界之阵。

李公公亲自带领工匠,在地窖入口刻下新铭:

>“此处无王侯,无功名,

>只有未曾断绝的声音。

>若你前来,请轻声问:

>‘今日,你说了句真话吗?’

>若答案为是,门自会开。”

仪式完毕,众人散去。小满独留田间,蹲下身子,轻轻拨开泥土,在铃草根旁种下一粒种子。

“这是什么?”豆芽好奇地问。

“是新的铃草。”她说,“但它开的花是白色的。我给它取名叫‘初雪’。等它长大,这里的花海就不只是蓝色了。”

豆芽眨眨眼:“为什么要是白色?”

“因为黑色代表记忆,蓝色代表守望,而白色……”她抬头望天,阳光穿过云层,“代表尚未书写的日子。”

数日后,朝廷派使者送来一道圣旨:皇帝欲请小满入宫讲学,授“天下师”称号,并赐黄金千两、良田百顷。

小满接过圣旨,未拆封,只让阿木取来剪刀,当众剪成碎片,撒入风中。

“替我回禀陛下。”她说,“我不是老师,我只是个会讲故事的老太太。我的课堂在这里,在孩子们中间。至于财富与名号……”她指了指头顶铜铃,“听听,风吹过,它也不问自己值几钱。”

使者默然离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