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逍遥四公子 > 第1948章 真是个傻子这都信(第1页)

第1948章 真是个傻子这都信(第1页)

“那。。。你们那个世界的人吃饭吗?”

宁宸笑骂:“废话,不吃饭那还是人吗?”

冯奇正摇头,“那你们那个世界好吃的多吗?”

“嗯,很多!”

“那你们那个世界的人真幸福!”

“那要看你怎么定义幸福了,大部分都是牛马,努力活着而已。”

冯奇正好奇地问道:“我说的是人。”

“我说的也是人。”

“你刚才明明说牛马。”

“一个意思!”

夜色如墨,归南城外的官道上,一辆牛车缓缓前行。车轮碾过冻土,发出沉闷的响声。车厢内,张砚生闭目静坐,手中紧握那封来自西北的密信,沈知白的字迹在烛火下微微泛黄:“**灾民已无粮七日,孩童啃食树皮,老人跪地求雨。我等日夜施粥,然米尽之时,唯死而已。**”

他睁开眼,望向窗外。寒月高悬,枯枝如骨,伸向苍穹,仿佛千万双乞命的手。

小满蜷身坐在角落,披着一件旧棉袄,指尖轻轻摩挲着袖口缝补的痕迹??那是她临行前,书院里一位老妇人悄悄为她缝上的平安符布条。“先生,”她忽然轻声道,“我梦见小荷了。”

张砚生微微侧首。

“她说,蓝花铃草开花了,开在雪地里,亮得像星星。”小满嘴角微扬,却随即低语,“可我又听见她在哭,说‘别忘了我’。”

张砚生沉默良久,终是叹息:“她不会被忘记。我们背过的每一句《守望录》,都是她的回声。”

话音未落,车外传来急促马蹄声。一名青年策马疾驰而来,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先生!归南急报!”

张砚生掀帘而出。

“朝廷虽准《守望录》存续,但御史台已派‘文察使’三十人,分赴各地书院,名为‘督导教化’,实则逐条审查讲义,凡有‘悖逆圣训’之语,即刻焚书锁人!”

众人哗然。

“更糟的是,”青年喘息道,“云梦坊昨夜遭兵卒查封,小荷所居茅屋被拆,蓝花铃草尽数铲除。官兵称其‘私藏异端典籍’,并通令各地,不得再提‘心耕节’三字。”

小满猛然站起,脸色苍白:“他们……连一株花都不肯留?”

张砚生拄杖而立,目光如铁。风卷起他的衣角,猎猎作响。他缓缓道:“他们怕的不是书,不是花,而是人心一旦点亮,便再也无法熄灭。”

次日清晨,牛车抵达归南城门。

城门口竟已聚集数百百姓,手持灯笼,默然肃立。见张砚生归来,人群自发让出一条路。一名老农捧出一碗清水,颤声道:“先生,这是今年头茬井水,敬您归来。”

张砚生接过,一饮而尽。水清冽甘甜,一如初心。

书院内外,早已灯火通明。阿莲率众学子列队相迎,人人胸前佩戴一朵蓝纸折成的铃花。见张砚生下车,齐声诵道:

>“纵身如微尘,亦敢执炬前行。”

声震屋瓦,惊起林间宿鸟。

当夜,议事堂再度燃灯至天明。

张砚生摊开地图,手指划过南北要道:“朝廷欲以文察使断我喉舌,我们便让他们听见更多声音。”他抬头环视,“从今日起,所有《守望录》抄本,不再仅由书院传抄,而是交由百姓代代口述。一字一句,刻入童谣、山歌、戏文、谚语??只要有人说话的地方,就有《守望录》。”

阿莲奋笔疾书,记录部署。

“同时,”张砚生继续道,“三千石米粮不可直送西北,必遭截查。我意将粮分百批,混于商队、香火、贡品之中,借民间之力,暗渡陈仓。”

“我愿带队!”一名少年挺身而出,是曾因偷粮被抓、后被张砚生救下的孤儿阿木。

“我也去!”铁匠铺的李大娘拍案而起,“我家牛车能装两石,不收分文!”

小满静静听着,忽道:“我可以去唱。”

众人转头。

她微微仰脸,声音平静:“我虽盲,但记性好。若将《守望录》编成曲子,沿路卖唱,既能传声,又不易惹疑。百姓爱听故事,我就把每一段道理,都讲成一个人的命。”

张砚生凝视她许久,终点头:“好。你走东路,经青河、柳镇、九溪口,沿途联络守望分院,暗中传递消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