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青葫剑仙 > 第两千五百四十五章 拼死阻拦为盟主泪颜惹相思加更(第1页)

第两千五百四十五章 拼死阻拦为盟主泪颜惹相思加更(第1页)

暗金妖气如怒海狂涛般从殿门汹涌而入!

青铜殿壁瞬间爬满蛛网般的裂痕,悬挂的八十一根镇狱锁链疯狂震颤,发出刺耳欲聋的金铁交鸣之声,池中血水逆卷而起,如暴雨般泼洒四壁!

梁言首当其冲,只觉一股。。。

风卷残云,日影西斜。那滴清露顺着报名册的纸面缓缓晕开,如莲绽放的墨痕尚未干透,整座小城仿佛被某种无形之力轻轻拨动。街巷间行人脚步微顿,似有所感;屋檐下麻雀振翅忽停,齐齐转向忆馆方向;连城外溪流也悄然放缓了节奏,水波映出青葫悬空之影,久久不散。

青年并未抬头看那葫芦,只是静静合上笔帽,将名字留在册页之上??并非真名,亦非化号,而是一行小字:“无名过客,愿为倾听者。”他放下笔时,指尖微微一颤,仿佛触到了千百年来所有未曾说出的故事。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悲欢、压在箱底的信笺、埋于废墟中的日记本……都在这一刻苏醒,如春雷潜行于大地之下。

身后有少年好奇探头:“先生,您为何要来当记忆守护员?这活儿可不赚钱,还得听人哭诉讲陈年旧事。”

他转身微笑:“因为总得有人记得。”

话音未落,忆馆二楼忽然响起一阵低沉木琴声。原是几位早到的报名者自发奏起一支古调,曲名《守心谣》,据说是前朝遗民所传,专为纪念那些默默记录历史的小吏。琴声一起,四野呼应:北边茶摊老人停下说书,轻声接唱;南街绣娘手中的针线随节拍微顿;就连远处放牛的孩子也哼起了片段,虽不知词意,却泪湿眼眶。

就在这片刻宁静中,青葫芦轻轻晃动,一缕极淡的青雾自其口部溢出,随风弥散全城。凡吸入此雾之人,皆在瞬间闪过一幕不属于自己的记忆??或许是百年前某位戍边将士临终前写给母亲的绝笔信,或许是五十年前一场大火中母亲抱着婴孩跳楼前的最后一瞥,又或许只是一个普通农夫在饥荒年间偷偷埋下一罐米,只为留给归来的儿子……这些记忆如雨入土,无声渗入心田,唤醒了人们早已遗忘的共情之力。

夜幕降临,忆馆灯火通明。第一批守护员开始接受培训,内容并非如何书写,而是如何倾听。一位白发老者站上讲台,自称曾是边境驿站的文书,“我一生抄录亡魂遗言三百七十二则,从未落泪。直到去年,我梦见自己成了那个说话的人,而听者掩耳而去。醒来后,我哭了整整一夜。”

众人默然。

青年坐在角落,听着一句句分享,心中却浮现出更远的过往。他记起自己曾在某一世为盲眼史官,每日跪坐宫墙之外,以竹简刻录百姓控诉,纵遭杖责也不辍笔;又曾在战乱年间化身游医,背负一口药箱,实则藏着万民血书;更有一次,他化作石匠,在敌军屠城之后,悄悄将死者姓名刻于城墙夹缝之中,任风雨侵蚀也不悔。

这些记忆原本模糊,如今却被青葫之力逐一照亮,如同星河倒灌心头。他终于明白,所谓“续行人”,并非某一世的身份,而是无数轮回中不断重拾的使命。每一次遗忘来临,便有人挺身而出,以身为烛,照破黑暗。

三日后,首批守护员正式出师。他们分赴各地,或深入山村寻访孤寡老人口述家史,或潜入市井收集街头巷尾的民间传说,甚至有人专程前往战场遗址,用耳朵聆听风中的呐喊与低语,再将其整理成篇。

数月之间,全国忆馆数量激增至三百余座。每座馆内皆设“静听室”、“遗音阁”、“故纸廊”,供人寄存信件、播放录音、展示老照片。更有孩童自发组织“故事巡逻队”,挨家挨户询问长辈:“爷爷奶奶,您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奇迹随之发生。

江南某镇,一对失散五十年的兄妹因一段口述回忆重逢。姐姐讲述童年时弟弟总爱把馒头掰成两半,一半给她一半喂狗;而弟弟在听到这段话的瞬间泪流满面??那是他从未对外人提起的秘密。

西北荒漠,一支考古队根据一封由忆馆转交的民国教师遗书,找到了一座被黄沙掩埋的小学堂遗址。教室黑板上仍留着最后一课的内容:“今日讲《礼运大同篇》。”讲台下散落着几只破布鞋,显然是孩子们仓促逃离时遗留。

东海渔村,一名老兵在孙子陪同下来到忆馆,颤抖着交出一本泛黄日记。里面记载了他在甲午海战中幸存的经历,以及战友们沉没前高呼的名字。工作人员连夜录入系统,并通过数据比对,竟发现其中三人后代仍在当地生活。当这份名单被送到他们手中时,整个村子点燃篝火,举行了迟来百年的祭奠。

与此同时,青葫依旧悬于各忆馆屋檐之下,每逢月圆之夜便会滴下一滴清露,落入特制的“忆泉池”中。池水因此常年清澈见底,且具奇异功效:凡饮此水者,梦境清晰,常能梦回祖先时代,目睹家族往事。有人梦见祖父在抗日期间冒死传递情报,有人看见祖母年轻时为救难民谎称对方是自家亲戚,甚至有人亲眼见证先祖在洪灾中舍命救人而溺亡……

这些梦境逐渐汇聚成一部庞大的《民魂录》,由忆馆联盟共同编纂,不刊印,不公开,仅以灵符封存于昆仑山忆源殿深处,唯有真正心诚之人才能在冥想中窥见一二。

然而,动荡也随之而来。

朝廷终于无法再视而不见。宰相府密议三日,最终以“聚众妄言、煽动民心”之罪下令查封所有忆馆,销毁相关文献。圣旨下达当晚,京城三十座忆馆同时遭兵围困,士兵破门而入,焚烧书籍、砸毁录音器、撕碎口述档案。

但奇怪的是,火焰燃起不久,纸灰竟不落地,反而纷纷升空,如黑蝶飞舞,最终凝聚成一行大字,悬浮于皇宫上空:

>“你说可以烧掉记忆,

>可你烧得尽人心吗?”

满城震惊,宫中惶恐。皇帝亲登城楼观望,只见那字迹由万千灰烬组成,风吹不散,雨淋不灭,直至天明才缓缓消逝。而更诡异的是,自那夜起,宫中太监宫女接连做同一个梦:一个身穿青袍的无面人站在御书房外,手持一本无字之书,轻声问:“陛下,您还记得自己为何登基吗?”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传来异象。被焚毁的忆馆废墟中,次日清晨总会浮现新的告示,内容正是昨夜烧掉的文字;某些官员家中墙壁莫名渗出血字,写着他们曾隐瞒的罪行;更有甚者,死去多年的亲人托梦责问子孙为何遗忘祖训。

民间传言四起:“青葫剑仙归来,执笔为剑,斩忘断忆。”

官府震怒,派出大批密探追查“幕后主使”。线索最终指向那位曾在报名册上签字的无名男子。然而当他所在的小城被包围时,整座城却突然陷入浓雾,持续七日不散。雾中传出无数声音,有孩童背诵家训,有老人吟唱古谣,有夫妻互诉初遇情景……待雾散去,城中居民安然无恙,而官兵尽数跪地痛哭,皆因听见了自己早已遗忘的亲情呼唤。

自此,朝廷再不敢轻易动手。只得暗中监视,却始终抓不到任何把柄??因为忆馆所做之事,皆出于自愿,无私利图谋,无可指摘。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