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我是如何当神豪的 > 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电话聪明(第2页)

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电话聪明(第2页)

出发那天,井高亲自送行。李曼作为首位驻站艺术家随车前往。临别前,她递给他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这是我整理的‘她创空间’女孩们写的诗。你说要建声音地图,我觉得文字也该留下来。”

他翻开首页,是一首题为《扫帚姑娘》的短诗:

>我妈每天四点起床扫街,

>她说灰尘最怕太阳。

>可我一直觉得,

>是她在替太阳提前上班。

泪水猝不及防滑落。

车厢缓缓启动,沿着兰新铁路向西而去。井高站在站台久久未动,直到列车消失在地平线尽头。清霜不知何时来到身边,递给他一杯热茶。“你觉得,我们能救多少人?”

“不是救。”他摇头,“是唤醒。每个人心里都有盏灯,只是太久没人帮她点燃。”

回到敦煌,修复工作持续推进。在清理第156窟北壁时,考古队意外发现一处暗格,内藏一卷绢本。经初步鉴定,竟是失传已久的《女红图谱》,记载了唐代女性纺织、染色、刺绣的全套工艺流程,附有大量女性创作者署名,其中一人名为“林月昭”??与“林昭月”音近,字序颠倒。

“会不会……”井高手指微抖,“是母亲留下的线索?”

清霜沉思良久:“或许不是直接留下,而是某种精神共鸣。你在追寻她,而她,也在某个维度牵引着你。”

他们决定将《女红图谱》复制百份,赠予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与乡村妇女合作社,并发起“经纬计划”:支持女性恢复传统手工艺,打造公平贸易品牌,让指尖技艺变成可持续生计。

又一个深夜,井高独自巡视石窟区。月光如练,洒在千佛崖上,仿佛万千佛陀同时睁眼。他走到母亲曾作画的“哑窟”,轻轻抚摸那三个小字“林昭月”。忽然,一阵微风拂过,带来若有若无的琴声。

他循声而去,在不远处一座坍塌一半的小窟中,见到一位白发老妇盘膝而坐,手中拨弄一把破旧琵琶,口中哼唱一段古老曲调。她抬头见人,也不惊讶,只说:“这是我师父教我的曲子,她说,若有缘人听见,就说明壁画里的魂还在。”

“您师父?”

“慧贞。”老人淡淡一笑,“我是她关门弟子,八岁入窟学画,九十岁还能调色。现在老了,眼睛花了,只能弹琴了。”

井高浑身一震:“您……活了一百多岁?”

“时间在这片沙漠走得慢。”她眯着眼看向月亮,“有些人死了,名字还在走;有些人活着,早就成了死人。你是林昭月的孩子吧?你的眼神像她,不信命,偏要改命。”

那一夜,他跪坐在老人脚边,听她讲述晚唐年间的故事:战乱频仍,男丁尽征,画院只剩女子撑持。慧贞带领众姐妹夜夜作画,不仅绘佛像,更偷偷记录百姓疾苦。她们把税吏强征粮食的画面藏在飞天衣袖褶皱里,把母亲饿死前把最后一口饭喂给孩子的情景画进莲花瓣脉络中。“我们不是画家,是证人。”慧贞常说。

“那你为何从未离开?”他问。

“因为我答应过她,只要还有人来看这些画,我就得回来弹这支曲子。”老人说完,缓缓起身,将琵琶递给他,“现在,交给你了。”

翌日清晨,老人不见了,只留下琵琶与一张纸条:“我去陪师父了。”检测显示,那具身体的实际年龄不足七十岁,极可能是心理暗示与极端环境共同作用下的长寿现象。但井高知道,有些存在无法用科学解释。她不是普通人,她是传说本身。

三个月后,“心灯计划”首场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厅中央,双生仕女以全息投影重现,左侧仕女徐徐展开画卷,右侧则翻开《心灯录》,一页页滚动播放现代女性的真实故事:环卫工女儿考上北大、聋哑女孩成为陶艺师、农村妇女创办合作社……每一则都配有声音、影像与实物展品。

最令人动容的是末展区??一面长达三十米的“无名墙”。观众可用特制炭笔在墙上写下任何想铭记的名字。短短一周,墙面密密麻麻布满字迹:“外婆张桂芳,一生未上过学,但教会我认一千个字。”“姐姐陈小梅,十三岁替我嫁人,从此杳无音信。”“陌生阿姨,地铁里给我卫生巾,我没来得及说谢谢。”

井高站在墙前,看到有人写下:“母亲林昭月,敦煌最后的守灯人。”旁边添了一行小字:“儿子井高,终于读懂了您的画。”

他没有流泪,只是深深鞠躬。

当晚,他再次来到母亲墓前,种下了那支从敦煌带回的白菊枝条。土壤松软,根须很快扎入大地。远处城市灯火通明,而这里只有星辰与风。

手机响起,是清霜的信息:【第220窟星图定位完成,北斗第七星对应的方向,新探出一座未登记洞穴,入口刻着五个符号??正是“她创空间”的LOGO原型。】

他回复:【准备工具,我明天就到。】

合上手机,他仰望夜空。北斗七星熠熠生辉,像是亘古不变的指引。他知道,这不会是终点。还有无数洞窟埋在黄沙之下,还有无数故事沉睡在时光深处。

而他,已不再是那个只会砸钱的神豪。

他是传递者,是倾听者,是点亮灯火的人。

母亲的笔,仍在他的手中流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