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重生1977大时代 > 第1442章 深度渗透的网络汇报工作给李可发证书8K还账(第2页)

第1442章 深度渗透的网络汇报工作给李可发证书8K还账(第2页)

当警察拆开那座1970年代产的梅花牌挂钟内部时,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在机芯背后的小隔层中,藏着一个微型塑料袋,里面是三张泛黄的胶片,边缘已被潮气侵蚀,但图像仍可辨识。

经国内专家紧急扫描还原,画面内容令人窒息:

第一张,是1977年高浓缩铀离心机组装现场的照片,林知远正在调试设备,背景墙上挂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一组关键参数??与后来公开发表的数据完全不同。

第二张,是一份手写文件的拍摄件,标题为《关于“昆仑计划”成果归属问题的初步建议》,落款人为吴世勋,日期为1977年10月8日。文中明确提出:“鉴于国际形势复杂,建议暂不公布核心技术来源,对外统一归功于‘集体智慧’,具体人员名单由领导小组掌握。”

第三张,最震撼??是一段录像截图,显示几名身穿军装的男子正在搬运一批金属箱,箱体上有清晰编号:“KL-77-01至KL-77-12”。而在旁边登记簿上,赫然写着运输目的地:**莫斯科**。

这些箱子,难道是我们丢失的原始实验装置?还是备份数据?

如果是真的,那就意味着,“昆仑计划”的核心技术不仅在国内被雪藏,甚至部分实物资料已被秘密转移出境!

我第一时间将证据提交国安部。中央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案组,代号“追光”。

与此同时,《为国隐姓》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引发国际学界震动。多名西方核物理学家联名致信中国政府,要求公开“昆仑计划”全部档案,称“这一成就应属于全人类”。

然而,就在舆论高峰之际,国内某权威媒体突然刊发一篇评论文章,题为《警惕借“历史还原”之名行“虚无主义”之实》,文中影射“个别所谓‘民间研究团体’受境外势力资助,意图颠覆国家科技发展叙事”。

矛头直指“拾穗者”。

我知道,反击开始了。

更糟的是,几天后,成都周老师突发脑溢血去世。临终前,他紧紧攥着那本笔记,对守在床边的学生说:“别让他们拿走……钟声还没响……”

钟声?

我猛然想起李仲文说的“钟”,以及周老师提到的“还在”。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

我重新梳理所有线索,终于发现一个被忽略的细节:无论是周老师当年任教的北师大物理系,还是李仲文早年工作过的国防科委档案室,都曾配备过同一种老式电铃控制系统??由一台主控钟统一授时,每到整点自动鸣响,用于实验室计时同步。

这种钟,全国仅生产了不到两百台,现存不足三十。

我让技术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排查仍在使用的这类授时系统。三天后,消息传来:甘肃酒泉某废弃研究所旧址内,一台编号为“ZK-1975-87”的授时钟仍在运行,尽管建筑早已荒废,电力也已切断,但它却靠着一台老旧蓄电池维持运转,每日准时鸣响。

那里,正是1977年“昆仑计划”最初的秘密试验基地。

我和朱韵连夜赶往酒泉。穿过荒芜的戈壁滩,我们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下。推开摇摇欲坠的大门,尘埃飞扬,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牌大多脱落,唯有中央控制室的门紧闭着,门锁上还挂着一把生锈的铜锁。

但我们注意到,地板上有新鲜脚印。

显然,有人来过。

我们破门而入。控制室内,那台ZK-1975-87型授时钟静静矗立在角落,表面覆盖着厚厚灰尘,但指针仍在走动。我走近查看,在底座背面发现一行极小的刻字:

>“LZY1977。10。1??若未来有人听见此钟,说明火种未灭。”

我的眼眶瞬间湿润。

林知远,在四十六年前,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

我们开始全面检查房间。在通风管道尽头,发现一个被水泥封死的暗格。撬开后,里面是一只密封铅盒,内藏一卷磁带和一份手写说明书。

磁带上写着:“最后一次完整实验全过程录音,含最终数据分析。播放前请确认身份。”

说明书则注明:必须使用特定频率的电流脉冲激活磁带读取装置,否则磁带将自毁。

这是一项近乎原始的信息加密技术,却极其有效。

我们将磁带送回北京,在国安局最高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解码。当设备成功读取并播放出第一段声音时,整个房间陷入死寂。

那是林知远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今天是1977年10月1日,凌晨三点十七分。‘昆仑计划’最后一次全流程测试完成。铀-235浓度达到92。7%,超过武器级标准。设备连续稳定运行12小时,无故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