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虎贲郎 > 第737章 接连增兵(第2页)

第737章 接连增兵(第2页)

“姐姐,我找了十五年。”

阿兰朵扶起他,轻轻将两半玉坠合拢,咔嗒一声,严丝合缝。

当晚,五人齐聚信义塾密室:赵明远、阿兰朵、赫连曜、林照儿,以及从洛阳赶来的老学究程元礼??此人曾为梁承业老师,也是唯一知晓当年东宫内幕的幸存者。他们共同研读日记原件,并比对多方证据,终于拼凑出完整真相:

贞观十七年春,太子梁恪病重,长子梁承业监国。时边境战事频仍,国库空虚,百姓疲敝。梁承业力主与鲜卑议和,提出“以信代兵,以耕代战”策略,并秘密联络赫连曜,由其妹阿兰朵作为和平特使入关谈判。双方达成初步协议:鲜卑归还掳掠人口,开放三处边市;汉廷释放战俘,允许胡人子弟入太学读书。更有甚者,梁承业拟奏请父王,册封阿兰朵为“和亲使臣”,赐姓李氏,列入宗籍,以示诚意。

然而,以右仆射崔胤为首的鹰派集团深感威胁。彼时崔氏掌控北军、盐铁、漕运三大要务,常年通过战争牟利。一旦和平实现,其势力必将瓦解。于是,他们联合内廷监首领宦官张让,策划了一场政变式的清除行动。

阿兰朵入境当日,即被以“细作嫌疑”逮捕,秘密囚禁。梁承业试图干预,反被诬陷“私通外邦,图谋篡位”。十日后,东宫突发火灾,梁承业失踪,官方宣称其“畏罪自焚”,实则被活埋于别苑地宫深处。与此同时,崔胤逼迫病重的梁恪下诏,宣布暂停一切和谈,重启征兵令。

而赵明远之所以未被牵连,是因为他当时仅为地方儒生,影响力有限。但他坚持每年吹笛纪念,逐渐引起注意。崔胤死后,继任者为掩盖旧案,多次派人刺杀未遂,终决定放任其活动,以为不过一介狂生,不足为患。

“可他们错了。”赫连曜冷冷道,“一个名字被记住,就是一次反抗;一本书流传,就是一场革命。”

赵明远点头:“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复仇,而是审判??对制度的审判,对沉默的审判。”

十月初一,他们在晋阳举行“信义大会”,邀请十七郡代表、五胡酋长、商贾士绅、寺院高僧共计三百余人参会。会上,赵明远当众宣读《梁承业遗书》,并展示玉佩铁证。随后,阿兰朵首次公开讲述地牢岁月:每日仅有半碗馊饭,寒冬无被,酷暑闷蒸;但她始终坚持默写《宪章》,用指甲在墙上刻字,甚至教会两名狱卒识字,只为不让思想死去。

“他们以为囚禁能让人屈服。”她说,“但他们忘了,真正可怕的力量,是从不说话也能传播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大会最终通过《晋阳宣言》,提出三大诉求:

一、彻查贞观十七年冤案,追责涉案权臣后代及内廷监现任官员;

二、恢复梁承业名誉,追封“忠信太子”,立碑祭祀;

三、在全国推行《信义教育法》,将《信义录》列为官学必修课程,设立独立监察院,监督皇权与官僚体系。

宣言签署当日,北方十七部落同时点燃烽火,烟火连绵三百里,直冲云霄。南方八州书院同步张贴宣言全文,万余学子走上街头,高呼“我们要信义,不要谎言!”

朝廷震怒。皇帝下诏斥责“聚众胁君,形同谋逆”,命京兆尹发兵缉拿赵明远等人。然而,诏令下达三日,竟无一郡响应。边军统帅公开表态:“若讨伐信义塾,则我等宁弃甲归田。”连一向保守的太常卿也悄然致信赵明远:“公之所为,虽逆于一时,必正于千古。”

十一月中旬,长安政局突变。内廷监首领张让暴毙,据传死前夜夜噩梦,呼喊“阿兰朵来了”。新任监正为求自保,主动呈交一份尘封档案:记载辛亥三号囚室确有关押记录,但已于三年前秘密转移至陇西某军营地窖,编号改为“癸卯零”。更惊人的是,档案末页赫然写着审批人姓名??当今皇帝亲笔签名。

舆论彻底爆炸。

十二月初八,冬至。皇帝被迫下罪己诏,承认“先帝误信奸佞,酿成大错”,宣布成立特别法庭,彻查旧案,并承诺三个月内公布全部真相。同时,赦免赵明远一切“罪名”,恢复其功名与太学教席,邀请其入京主持新政改革。

赵明远拒绝了。

他在回书中写道:“我不入宫,因宫中仍有不敢面对过去之人。但我愿派弟子百人,赴各地宣讲《信义法典》。真正的改革,不在紫宸殿,而在阡陌之间。”

次年春分,又是一个麦苗初绿的日子。赵明远再次登上思子台,手中竹笛重新吹响。这一次,旋律不再悲凉,而是欢快明亮,如同草原上的晨歌。阿兰朵坐在身旁,轻轻跟着哼唱。赫连曜骑马而来,身后跟着五百名鲜卑少年,每人手中都捧着一本新刻的《信义录》。

林照儿站在远处,看着这一切,终于露出笑容。

多年后,人们在晋阳立碑,碑文由赵明远亲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有大信而不行。

>唯平凡之人坚守不渝,方能使黑夜尽头见晨光。

>此地名为信义田,非因土肥,实因心诚。

>后世若有问:信义何在?

>请指此田,答曰:在人心深处,永不消亡。”

碑旁植松柏两株,一株代表赵明远,一株代表阿兰朵。树影婆娑,年复一年,守护着这片曾被遗忘的土地,也守护着那个从未熄灭的梦想??胡汉不分,共守信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