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虎贲郎 > 第738章 反复拉扯(第1页)

第738章 反复拉扯(第1页)

午间,用饭时。

虎牙将军、大司马幕府参军事的鲜于辅拿着餐盘来到食堂。

他眼神凝视虚空,行走之际时不时的停下,正专注思索幽州军情可能的变化以及走向。

袁军会采取什么的应对态度,直接决定。。。

春风拂过信义田,麦穗初扬,露珠在叶尖颤动,映出天光微明。赵明远坐在思子台石阶上,手中竹笛横置膝头,指尖轻抚那道裂痕,仿佛抚摸一段无法愈合的旧伤。远处传来孩童诵读《信义录》的声音,清亮如泉,流淌在晨雾之中。他闭目倾听,嘴角微扬??这声音比任何朝堂钟鼓都更接近“礼乐”。

阿兰朵披着浅褐外袍走来,发间插了一支木簪,是赫连曜从草原带回的狼骨雕成。她在赵明远身旁坐下,低声说:“昨夜鲜卑少年们抄完了最后一卷《宪章》,今早要送往敦煌。他们说,莫高窟的僧人已在第三十六窟绘下‘双玉合璧图’,题记写着:‘信义重光,胡汉同春。’”

赵明远睁开眼,望向东方渐升的朝阳。“十五年前,我吹笛时只盼你能听见;如今笛声传到了西域,可我们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

话音未落,林照儿快步而来,手中握着一封火漆密函,神色凝重。“陇西军营那边有消息了。”她将信递出,“癸卯零号地窖确曾关押一人,身份尚未确认,但守卒供述:囚者每日默诵《南中法典》第一章,寒冬以血代墨,在墙上刻字。三年前一场暴雨引发塌方,地窖被封,待官兵掘开时,人已不见踪影。”

赵明远接过信纸,指节微微发白。他知道那章内容??“民为邦本,信为政基。无信之令,不如无令。”这是他年轻时写给太学策论的开篇,也是后来被删改最多的条文。

“活着。”他忽然说,“她一定还活着。若死了,他们会毁尸灭迹,不会留下一句‘失踪’。”

阿兰朵握住他的手,掌心温热。“若是她……会去哪里?”

“去找证据。”赫连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一身便服,却仍带着草原将领的锐气。昨夜他刚送走最后一批赴凉州的信义使者,今日一早便赶来。“当年梁承业不是孤身行动。他秘密联络了七位边郡太守、三位西域都护,甚至说服了龟兹王派使节潜入长安。这些人,有的死了,有的隐姓埋名。若那位囚者逃出生天,必定去寻他们。”

林照儿点头:“我已经派人查访龟兹旧使的后人。另有一条线索??三年前陇西大旱,有群流民涌入南山,自称‘归义民’,建寨自保,不纳官粮,不役丁壮,却立碑刻律,每日齐诵《信义录》。当地官府称其为‘妖党’,屡次围剿皆败,因山中猎户、牧民皆助其守寨。”

“那是我们的同志。”赵明远缓缓起身,目光坚定,“不是妖,是信未死之人。”

三日后,一支由五十人组成的队伍悄然出发,沿汾水北上,转入太行陉道,目标直指陇西南山。赵明远执意同行,阿兰朵亦不肯留。赫连曜调来三百精骑暗中护送,自己则换上儒生装束,佩剑不挂刀,扮作随行弟子。林照儿留下主持晋阳事务,临行前交给他一枚铜符:“见此符者,天下十七郡信义分塾皆听调遣。”

山路崎岖,春寒料峭。行至并州边界,突遇暴风雪。众人被困山寺三日,靠野菜与雪水度日。第四日清晨,老僧扫雪开门,见院中石碑竟被人连夜刻满文字,笔力苍劲,内容正是《信义录》第五章??“官可欺民,不可欺心;法可枉人,不可枉理。”

赵明远抚碑良久,忽问老僧:“近日可有一女子经此?”

老僧摇头:“无人经过。但三年前有个跛脚妇人在此借宿,住了半月。她不说姓名,只每夜抄书,抄完便烧。我偷藏下一页残稿,您可一看。”

他取出一张焦边黄纸,上书:“……信如种子,纵埋千尺土,终有破壤日。吾非求生,唯求真不灭。”落款无名,唯画一株松柏,根缠铁链。

阿兰朵泪如雨下。“是她……是陈九章的女儿!她没死!”

陈九章,原为太学庶务吏员,因私藏《梁承业奏议草稿》被杖毙于廷杖之下。其女年仅十六,当场撞柱几死,后被贬为奴,流放西京别苑做苦役。赵明远曾听闻她性烈如火,宁断指不屈供,却不知她竟也成了信义之路的殉道者之一。

“她逃出来了。”赵明远声音低沉,“而且一直在走,比我们走得更远,更深,更沉默。”

众人继续前行,风雪渐歇。越往西,民间对《信义录》的传诵越是普遍。村塾孩童能背“信不在庙堂”之句,牧羊老翁用胡语哼唱“一人归,则百族和”。某夜宿于村落,村民献上一碗粟饭,碗底压着一片竹简,刻着八个字:“信义所至,即是故土。”

终于,在第十八日黄昏,他们抵达南山归义寨外。

寨子建于悬崖之上,依山势而筑,石墙斑驳却坚固,寨门高悬一块木匾,上书“守心寨”三字,笔迹竟与赵明远早年手书极为相似。寨前立有一碑,正面刻《归义约法》十条,背面则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共一千三百二十七人,皆誓死守护“真相与教育”。

一名青年守卫持矛拦路:“来者何人?报上信义暗语。”

赫连曜上前一步,朗声道:“何以为信?”

青年答:“言行相顾。”

“何以为义?”

“生死不负。”

赫连曜解下腰间玉坠,举过头顶:“双狼合契,血脉相连。”

寨内顿时钟声大作,寨门徐启。数十名男女涌出迎接,皆粗衣短褐,面带风霜,眼中却有光。领头走出一位女子,约四十许,左腿微跛,右手指节变形,似常年执笔或刻石所致。她望着赵明远,嘴唇轻颤,终未语,只缓缓从怀中取出一本册子,封面写着《信义续编?卷一》。

“我等了十二年。”她说,声音沙哑却清晰,“等一个能把这本书送到天下人手中的先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