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与廉颇的仇恨很深,抗了大半辈子秦的廉颇,就算是出于习惯本能,在得到全家被杀的消息前,他也不会投靠秦国;得到全家被杀的消息后,说不定还会怀疑这是秦国的反间计;
至于说魏国,历史上廉颇在打跑了乐乘之后,先投奔的是的确是魏国,并在魏国待了很长时间,见不被信任,又被郭开陷害,失去了回赵国的机会后,这才去了楚国;在楚国廉颇也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最后死在寿春;然而这个时空的魏国,现在正被秦国和齐国围殴呢,他又怎么可能去送死?廉颇是想要作为名将立名的,可不是傻夫夫的去送死的;
如果去虞国,那还得经过齐国,但过境可不是那么好过的,且谁知道虞国究竟是个什么状态呢?廉颇自然也不会去轻易冒险。
所以廉颇现在的最优选择也是唯一选择就是去齐国。
廉颇去了齐国,大虞自然就有办法把他弄到大虞,而这一切,还都会合情合理而不留下任何把柄。
现阶段,大虞对廉颇的事没有动作,刚好表现出大虞对廉颇的事情并不知情;廉颇去了齐国之后,大虞再有动作,则就显示出了大虞的求贤若渴。
可以说,李儒已经把一切都算计到了。
可怜的廉颇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李儒为了算计他,为了得到那么一丝收服他的可能,竟然会做到这一步。
尽管说,宋姬的这步棋,除了在对付廉颇的时候外,在其他时候也有大用,但在廉颇身上无疑取得了开门红。
**杀人之后的廉颇,也果然如同李儒所料想的那样,带着心腹去了齐国。
廉颇都想好了,等到了齐国,就劝说齐王先和秦国结盟,共同灭了赵国,瓜分燕赵之地;再和虞国结盟,共同抗秦。
至于说齐国有没有那么好说服,他却没有细想。
事实上,廉颇也想不明白。
他又不是纵横家,不知道怎么劝人。
赵偃所不爽的第二件事,既让他松了一口气,也令他分外愤怒。
赵偃既痴迷于宋姬,又有些担心舆论,所以有人反对他立宋姬为王后,本来也让他松了一口气,让他有借口对宋姬交代了,可问题是,带头反对他的是军中大将李牧啊!
你一个军人掺和啥呢?
越是古代,当权者越是不喜欢军人干政,因为你永远都无法判断,对方的观点究竟是个人观点还是依托于麾下大军的威胁!
尤其是李牧这种一手训练出二十万精兵的猛人!
他的话,赵偃必须要重视,但是心中也必然会极度不爽。
赵偃甚至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是李牧看到廉颇背叛后,觉得自己成了赵国武将第一人,所以飘了。
也正是因为李牧这种军人都带头反对,赵偃反而更要把这件事推行下去。
你们越反对,越说明我这件事做对了!
这倒不是意气之争,而是他这个新君必须要能够压制住李牧这些武将。
大礼仪之争,也不是意气之争啊。
君强臣弱,君弱臣强,倒反天罡可是致命的。
对于君主而言,对与错其实并不重要。
赵偃决定要一定要立宋姬为妃。
不过,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负面影响,赵偃决定不直接纳父王的妃嫔,而是让宋姬回家,成为一个平民女子,而他则重新把宋姬和宋姬的姐妹娶进门。
听起来似乎脱了裤子放屁,但法理上,赵偃却不再是娶父亲的妃嫔,而是娶民间女子,起码有了一块说得过去的遮羞布。
就跟李治娶出家的武则天是一个道理。
面子我给你们了,让步我也让步了,这个时候你们再不长眼,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李牧这个时候也不敢再反对了。
李牧就算是政治头脑一般,这个时候也明白,赵偃这已经做出了最大的让步,谁再反对,那就是自己作死了。
只是,赵偃没有想到的是,他让宋姬先回娘家之后,迎接宋姬的却并不是他真正的父母亲人,而是阴狠毒辣的气管炎李儒的手下。
越陷越深的宋姬却只能够装作这都是她的亲人的样子,并在夜晚与她的“母亲”睡在了一起,对外的说法自然是母女联络感情。
然而,真正与她联络感情的却是李儒。
“你,你放开我,我,我喊人了!”
宋姬都快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