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秦始皇元年开春,九州七国形势发生了魔幻而合理的变化。
强大的楚国经历了三年战争,最终走向了灭亡,楚考烈王被项燕鞭尸后,由大虞厚葬,楚国的主体部分被大虞占领,淮北的大部分地区却被齐、魏、韩三国瓜分。三国中,齐国占领的土地最多,韩国得到了领土最为轻松。
又因为有楚考烈王的遗命,有不少楚国残军都选择了前往韩国,向韩国投降,包括寿春方向的楚军和楚国贵族,只要逃亡韩国的,大虞军一律放行。
至此,大虞和韩国正式接壤,且有汝水直接相通,相互支援极为便捷。
北方,齐国和赵国也得到了燕国大片土地,好好回了一波血。尤其是赵国,虽然没能在晋阳搞事,但是新得到的大片领土和人口,却让赵国的国力暴增。
赵王甚至打算休养生息几年后,联络其他五国共同讨伐秦国。
燕国没能力大败齐国和赵国,所以准备向朝鲜和东北方向扩张。
至于秦国,则举朝狂怒,决定来一场大动员。
朝堂上,就连对吕不韦虎视眈眈的楚系也没有唱反调,都支持大动员。
只是在带兵的将另方面,有所争执,因为楚系也想要军功,有军功,说话才有分量。
最终,吕不韦与楚系各退一步,同意昌平君带领包括三万秦锐士在内的二十万精锐入蜀。
不过,楚系没有想到的是,这是吕不韦故意为之。比昌平君更加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已经意识到,秦军基本上不可能在巴城、郢都打开局面了,去巴蜀,就真的只是平叛,并稳住巴蜀之地而已。
大秦真正想要拿回之前的威风,还得在东方。
他已经拍了好几拨人去刺杀春申君,并派人联系魏庸了。只要春申君一死,他就攻魏,让关东诸国再次回忆起被大秦支配的恐惧。
值得一提的是,朝会快结束的时候,泥塑一般的嬴政竟然首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寡人身边的侍卫武将王翦,熟读兵书,精通战阵,这次让他也带领一万锐士前往巴蜀,如何?”
秦王政主动点名道。
王翦其实是王龁、王陵等秦将是同族,自幼熟读兵书,也曾多次亲临战阵,凭军功一步步升迁,在宿卫宫廷的时候得到了秦王政的看中。
少年君王毫无征兆的插手人事,而且还是军国大事,这不仅震惊了吕不韦,也震惊了其余朝堂重臣。
昌平君等人的目光忍不住投到了少年君王的脸上,却没有从少年君王脸上看出任何神色;再看吕不韦,吕不韦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最后看向赵姬,却发现赵姬凤眸微闭,面容紧绷,似乎是在等朝堂的反应,为儿子站台。
这让众人忍不住怀疑,是赵姬为了揽权而唆使秦王插手军权。
但是吕不韦默认,其他人自然也没有必要触这个眉头。
毕竟,这可是少年秦王第一次在朝堂上发表意见。
人对第一次,往往都情有独钟,终身难忘,比如说初恋,比如说第一次献身,比如说第一次**……
这种时候,谁要是反对,就好比结婚当天被带绿帽子,绝对会被秦王记一辈子。
吕不韦不反对,纯粹是向少年天子、赵姬和军方王氏一族卖好,反正就算是王翦能力不行,战败了倒霉的也是统帅巴蜀秦军的昌平君。
不过心下里,吕不韦却对少年君王有了一丝丝警惕,他很清楚,这绝对不是赵姬的撺掇,因为赵姬就没有这个智商与政治头脑,这一切都是少年君王自己的选择。
只不过,吕不韦还不能确定的是,少年君王究竟是出于义愤,还是为了在军方安插人手、培养自己人,才做出的决断。
至于昌平君,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争这个入蜀主将似乎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但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够再推出去,更不可能反驳少年君王的打算,反而,他还要想办法和少年君王搞好关系。
除了吕不韦和昌平君,唯一有能力反驳少年君王决定的就是王太后赵姬了,理论上,代表少年君王行使王权的赵姬这个时候却眯起了眼睛,脸色潮红,面带笑意,似乎正因为儿子的看似任性的绝对没有被反对而兴奋。
这不仅让人猜测,少年君王的这次发难,幕后是赵姬的策划。
就连吕不韦,在这一刻也产生了自我怀疑:难不成当了王太后之后,赵姬的智商提升了?
“太后,臣觉得,大王所言并无不妥。”
相邦吕不韦忍不住开口道。
他这句话其实是在试探,现有赵姬向他索要罗网,后有少年君王插手军权,这让他嗅到了不妙的信号,他要试探一下赵姬的真实态度。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