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听完,赞许地点了点头:“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新性。你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出来,交给吴老。记住,科学研究,不怕异想天开,就怕思想僵化。”
得到所长的肯定,几个年轻人激动得满脸通红,连连点头。
一顿饭的功夫,白杨就和好几拨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从雷达算法聊到材料力学,从声呐模型聊到数据链通讯。
他的知识面之广,见解之深刻,让所有与他交谈过的人都受益匪浅,同时也愈发敬佩。
吃完饭,将餐盘送到回收处,白杨慢慢地踱步走回自己的办公楼。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他却没有丝毫的困意。
……
一百零七亿美金。
该怎么用?
刚才那几个年轻人的话,给了他一丝灵感。
“驱动适配层”、“翻译官”。
是的,自己现在,不也正需要一个“翻译官”吗?
一个能将这笔来自资本世界的庞大财富,“翻译”成国家所急需的科技实力、工业实力和国防实力的“翻译官”。
直接把钱交给国家?
没有必要了。
这几年香江那边的利润,大多都上交给国家了。
随着这些年自己的投入,以及国内的几个政策下来,经济已经活跃起来了。
包括技术上的更新迭代,出口比例已经大幅上涨。
外汇早就没有当初那么困难了。
这点资金丢过去,只不过是锦上添花,除了加快点进程,没有太多的意义。
所以……
……
他的脚步停在了办公楼前的花坛边,看着几只蜜蜂在盛开的月季花上辛勤地采蜜。
蜜蜂把一朵朵花的花粉,汇集起来,最终酿成甘甜的蜂蜜。
这个过程,不就是一种“翻译”吗?
一个宏大的计划,在白杨的脑海中,渐渐成型。
第一步,成立一个全球性的“科技猎头”和“技术引进”网络。
以远东集团的名义,在硅谷、在慕尼黑、在筑波科学城,设立办事处和研发中心,高薪聘请那些顶尖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甚至可以吸引一部分愿意为钱工作的外国专家。让他们,成为自己遍布全球的“技术触角”。
第二步,建立一个离岸的“产业孵化基金”。
利用这笔资金,不再局限于购买二级市场的股票,而是要主动出击,去寻找、去投资、去控股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但暂时陷入困境的中小型科技公司。
半导体设备、精密机床、特种材料、生物制药……缺什么,就投什么!买不来公司,就买它的技术,买它的专利,买它的人!
第三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建立一条安全、高效的“技术回流”管道。
在香江,或者在某个政策更灵活的第三国,建立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研究院。
将在海外“猎”到的人才和“买”到的技术,在这里进行消化、吸收、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