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下来。
周领导没有立刻说话,他只是伸出手,缓缓地将那份文件拉到自己面前。
他翻开了第一页。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原设计采用LC4硬铝合金,其抗疲劳性能存在先天不足,尤其在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经理论计算存在严重应力集中现象,预估实际飞行寿命远低于30000小时的设计指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并附上详细的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仅仅是第一段,周领导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
他虽然不是一线技术专家,但作为领导,这些年耳濡目染,LC4、LC9这些材料牌号,机翼盒段、应力集中这些名词,他都懂!
他更清楚,白杨指出的这个问题,如果属实,那根本不是什么小瑕疵,而是悬在运-10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强压住内心的震动,继续往下看。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原设计翼型为常规翼型,巡航升阻比仅为17左右,已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超临界翼型?”
周领导失声念出了这个词。
这个名词他并不陌生,在一些关于国外最新航空技术的内部简报上,他见过这个词。
他知道,这是鹰酱国这几年才取得突破的尖端技术,是下一代大型客机的标志!
可现在,白杨不仅提了出来,还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翼型数据?
周领导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他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应急改进,通过优化压气机可调静子叶片(VIGV)与燃烧室火焰筒设计,可在半年内将实测推力提升至8。2吨,耗油率降低至0。65kgdaN·h……第二步,中期改进……第三步,远期目标……”
一个个他看得懂或者看不懂的名词,一个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一张张绘制精美、标注清晰的结构图纸,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的认知。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空话,没有一句模棱两可的推测。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要害,每一个方案都逻辑清晰,甚至连具体的工艺流程、材料配比、性能参数都给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一份“建议”,这是一份可以直接拿进设计室和工厂,指导生产的“技术蓝图”!
几分钟后,周领导猛地合上了报告。
他抬起头,看向白杨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那里面有震惊,有骇然,有难以置信,但更多的,是一种抓住了救命稻草般的狂喜和激动。
他知道,如果这份报告里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运-10的命运,甚至整个华夏航空工业的命运,都将被彻底改写!
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抓起了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手指因为用力都有些发白。
他甚至没有去拨号码,而是直接按下了通往秘书室的快捷键,对着话筒用近乎咆哮的声音吼道:
“小李!马上!去把航空局的王建国同志给我叫过来!对,就是那个负责运-10机体结构、刚在三楼开完会的王总工!告诉他,放下手上一切事情,立刻到我办公室来,十万火急!”
挂断电话,周领导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端起茶杯,想喝口水压一压,却发现手抖得厉害,茶水都洒了出来。
他索性放下茶杯,死死地盯着桌上的那份文件,仿佛那不是纸,而是关系着国运的瑰宝。
片刻之后,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声音急促而短暂。
“进来!”
门被推开,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面容略带憔悴和风霜之色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进来。
他身上还穿着厂里的蓝色工作服,显然是开完会就准备直接赶回机场的。
他就是王建国,沪城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之一,也是运-10项目机体结构方向的负责人。
“周领导,您找我?”王建国气喘吁吁地问道。
他心里正犯嘀咕。
刚刚开完进度汇报会,领导还当众表扬了他们项目组,怎么一转眼,就用“十万火急”的口气把自己叫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