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应了一声,算是听到了。
林慧将一个铝制饭盒轻轻放在办公桌一角,又把一双筷子整齐地摆在旁边。
“白所长,饭给您放桌上了,您趁热吃。要是凉了,我去食堂再给您热热。”林慧的声音总是那么轻,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眼前这个男人的思考。
白杨的目光依旧没有离开桌上的那份数据报告,他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
林慧见状,也不再多言,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还体贴地将办公室的门轻轻带上。
门合拢的瞬间,隔绝了走廊里隐约传来的嘈杂,小小的办公室再次回归了绝对的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又过了不知多久,白杨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身体向后靠在吱呀作响的木椅子上,伸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
他端起桌上那个巨大的搪瓷茶缸,喝了一大口,早已冰凉的浓茶苦涩无比,却正好能让他疲惫的大脑稍微清醒几分。
他的目光,落在了刚刚签批完的一份文件上。
文件的封面上,用宋体字印着几个大字:《第三代小型无人侦察机“蜂鸟”项目结题报告》。
这是研究所最新的成果,也是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一个项目。
白杨拿起报告,再次翻阅起来。
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他都早已烂熟于心,但此刻看着,依旧有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蜂鸟三代”,整机采用了最新的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大幅提升的同时,重量也得到了极致的控制。
报告上的数据清晰明了:
旋翼展开直径:五十厘米。
机身自重:两公斤。
最大任务载荷:五公斤。
看到这里,白杨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
这个数据,即便是放在二十年后,也算得上是相当优秀了。
两公斤的自重,却能背负起超过自身两倍的重量,这意味着“蜂鸟”拥有了极强的任务拓展性。
无论是挂载高精度的光学侦察设备,还是小型的电子干扰模块,甚至是某些“特殊”的战斗部,都游刃有余。
这只小小的“蜂鸟”,已经具备了成为未来战场上空幽灵的潜力。
然而,当他的目光继续向下,落到最后一栏关键数据上时,那刚刚浮现的笑意,又缓缓凝固了。
续航时间:十五分钟(满载状态下)。
短短的七个字,像一盆冷水,将所有的喜悦都浇熄了大半。
十五分钟。
太短了。
短到几乎失去了实战价值。
起飞,爬升,飞抵目标区域,执行任务,再返航……整个流程走下来,十五分钟的续航捉襟见肘,稍有差池,就是机毁人亡的下场。
问题出在哪里,白杨心知肚明。
电池。
为了极致减重,项目组用的是当前国内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镍镉电池组。
但即便是这样,电池的重量依然占了整个机体自重的将近一半,而提供的电量,却只能支撑它飞行短短的十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