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庞大的信息流,如同一条奔涌的知识江河,正源源不断地注入他的意识深处。
从高分子聚合物化学,到电磁波散射理论,从纳米级铁氧体粉末的制备工艺,到多层涂装的喷涂技术……无数艰深复杂,却又环环相扣的知识点,在他的脑海中自动排列、组合、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
这已经超出了单纯“配方”的范畴,这是一门全新的,领先了整个世界至少三十年的尖端材料科学!
回到宿舍,白杨反锁上门,拉上窗帘,整个房间顿时暗了下来。
他坐在书桌前,闭上眼睛,任由那股信息洪流冲刷着自己的大脑。
他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知识。
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窗外已经是一片漆黑。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眼中再无一丝一毫的迷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一切的清明和自信。
所有的技术细节,所有的工艺流程,所有的理论依据,都已经被他彻底吃透,仿佛是他自己研究了几十年得出的成果。
他站起身,打开台灯,铺开一张稿纸,拿起笔,开始飞速地书写起来。
他没有去写那些深奥的化学方程式或者物理模型,而是将整个技术体系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步骤,将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实验环境,一一列出清单。
“高纯度聚苯胺、四氧化三铁纳米粉末、手性聚合物、环氧树脂基底……”
“球磨机、高压反应釜、激光粒度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
他写得飞快,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那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序曲。
整理完所有需求,已经是后半夜。
白杨没有丝毫睡意,他将那几页写满了关键信息的稿纸折好,贴身放好,然后便和衣躺下,强迫自己休息了几个小时。
天刚蒙蒙亮,他便猛地睁开双眼,精神,目光锐利。
他径直来到了研究所的材料实验室。
这里是整个研究所保密级别最高的地方之一,拥有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实验设备。
出示了最高权限的证件,又经过两道岗哨的核验,白杨终于走进了这间属于他一个人的战场。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凭借着脑海中的蓝图,他开始动手。
接下来的几天,白杨几乎是吃住在了实验室里。
他像一个最严谨的化学家,精准地称量着每一种原料,哪怕是0。01克的误差都不能容忍。
他像一个最富经验的工程师,熟练地操作着那些复杂精密的仪器,设定着最恰当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
球磨机在低沉地轰鸣,将铁氧体颗粒研磨到纳米级别。
反应釜内,在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高分子链在悄然发生着奇妙的聚合。
离心机飞速旋转,将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开来。
整个过程,繁琐而又充满了科学的美感。
白杨完全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外界的一切。
他的眼中,只有那些瓶瓶罐罐,只有仪器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只有材料在不同阶段呈现出的细微变化。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终于,在第五天的下午。
当最后一组样品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屏幕上显示出一条近乎完美的雷达波吸收曲线时,白杨知道,他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