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的网络规划,到微观的芯片设计,他都了然于胸。
白杨立刻起身,走到宿舍的书桌前,拿起笔和纸,开始整理脑海中的技术资料。
他首先勾勒出小灵通系统的整体架构图:核心交换机、基站、以及用户终端(小灵通手机)。
接着,他开始详细记录各项关键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TDMA(时分多址)技术,确保多用户共享同一频率资源。
编码与调制:数字语音编码、QPSK调制解调技术,保证通话质量和数据传输效率。
基站设计:小型化、低功耗的基站设计,便于快速部署。
终端设备:小巧轻便、低成本的手机设计,包括天线、射频模块、基带芯片、电源管理等。
网络管理:用户注册、鉴权、呼叫建立、漫游管理等。
白杨一边写,一边在心中进行对比。
在1978年,国内的通信领域,连程控交换机都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人工接线或者步进制交换机。
电话线缆铺设成本高昂,维护困难。
而小灵通,则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
首先是“移动性”。
虽然小灵通的移动性不如后来的蜂窝移动电话,但它允许用户在基站覆盖范围内自由通话,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
人们不再需要被固定在电话机旁,可以在办公室、家庭、甚至户外(在覆盖区域内)进行通话。
这对于提高通信效率,促进商业活动,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次是“成本”。
相比于铺设固定电话线缆的巨大投入,小灵通的基站建设成本和终端设备成本都相对较低。
这意味着它能够更快、更广地普及到普通民众中。
低廉的通话资费,也将使得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通信费用。
第三是“技术领先性”。
小灵通技术虽然在未来会被淘汰,但它所涉及的数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微电子技术等,都是当时国内非常薄弱的领域。
通过研发和生产小灵通,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未来更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如2G、3G)的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白杨甚至想到了小灵通的“附加功能”。
虽然它主要用于语音通话,但其数字传输的特性,也为未来的短信息服务(短信)预留了接口。
在1978年,如果能推出短信功能,那更是天方夜谭般的超前。
他越想越兴奋。
这项技术,不仅能为娄广成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赚取天文数字的外汇,更重要的是,它将为国家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白杨知道,有了小灵通技术,他就可以向祁部长提交一份更加宏大、更具可行性的计算机和通信产业发展规划。
他可以利用小灵通的成功,带动国内半导体、微电子、软件开发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腾飞。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小灵通——通讯革命的开端!”
他知道,这将是他在这个时代,为国家带来的又一个“奇迹”。
白杨整理完初步的技术要点,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深夜。
但他丝毫没有睡意,脑海中还在不断地构思着小灵通的商业推广模式和技术发展路线图。
他决定,明天一早,就着手准备小灵通技术的详细资料,并开始着手组建相关的研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