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按照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商议好的流程,一部分资金作为项目启动款,很快便划拨到了部里指定的账户,用于滨海化纤厂的前期改造和准备工作;
另一部分则预留下来,用于后续关键设备的采购。
资金的问题一解决,整个T300碳纤维项目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白杨也没有闲着。
他深知,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操作和掌握。
滨海化纤厂虽然有一定的腈纶生产基础,但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远非腈纶可比,对技术工人的素质要求极高。
于是,在研究所内部,一场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悄然展开。
白杨亲自从各个研究室抽调了一批年轻、有潜力、基础扎实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员,组建了一个“T300项目技术储备班”。
这个班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能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工作的碳纤维技术骨干。
这些人,未来都将作为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派驻到滨海化纤厂,协助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厂方进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艺摸索、人员培训以及后续的技术升级工作。
他们是确保T300技术能够顺利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并最终实现稳定量产的关键。
培训地点就设在研究所的碳纤维中试线上。
白杨亲自担任总教官,从碳纤维的基础理论、PAN原丝的制备与性能要求,到预氧化、低温碳化、高温碳化、表面处理、上浆等各个关键工序的工艺原理、操作要点、设备维护、故障排除,他都讲得细致入微,深入浅出。
学员们也都明白这次培训的重要性,一个个听得格外认真,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白天听课、观摩、动手操作,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地消化吸收。
遇到不懂的问题,立刻就向白杨或者其他资深研究员请教。
整个研究所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热烈的学习氛围。
白杨看着这些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年轻面孔,心中也充满了欣慰。
这些人,就是碳纤维事业未来的希望。
忙活了大约半个多月,技术储备班的培训初见成效,学员们对T300碳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点都有了比较系统的掌握。
白杨正盘算着下一步的实践安排,这天下午,他办公室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白杨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部里办公室一位干事略显激动的声音。
对方先是确认了他的身份,然后用一种带着几分神秘和郑重的语气,请他尽快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去一趟,说是有重要的事情。
白杨听完电话,眉头微微挑了一下,神色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怔忪。
重要的事情?
能让部里办公室直接打电话过来,还特意强调了“重要”,想来应该不是T300项目的常规事务。
会是什么事呢?
他心中隐隐有了一些猜测,但又不太确定。
没有过多耽搁,白杨简单交代了一下手头的工作,便让司机备车,动身前往第一机械工业部。
车子在部委大院门口停下,白杨径直走进了那栋熟悉的办公楼。
部办公室的干事早已在楼下等候,见到白杨,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客气地将他引向周部长的办公室。
“白所长,您可算来了!周部长等您好一会儿了。”干事一边引路一边说道。
白杨点了点头,心中那份猜测越发清晰了几分。
推开周部长办公室的门,只见周部长正坐在办公桌后,脸上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表情,既有欣慰,又有几分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