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不免有点虚偽,后者则是心声。
皇帝怎么理解,贾璉不在乎。真的不在乎了,贾璉现在就想著,还有那么多事情等著去做,哪有时间在这浪费口舌。
內心说一句不客气的话,贾某人对得起李家天下了。
李元被这个回答干沉默了,是啊,父皇那会先生也很激进,在郧阳分地那会,弹劾的奏摺都能淹死人。当时李元都觉得,贾璉回来后一定被清算。济寧之变,贾璉出战,同样也分了不少“无主之地”,甚至还摊上了不对圣人后裔见死不救的骂名。所有这些事情,没有影响承辉帝对贾璉的信任,而贾璉也用忠诚回报了承辉帝的信任,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现在看看,不过是驳回了一次建议,就担心贾璉心怀怨懟,似乎李元对贾璉的信任,不如先帝多矣。
“朕失言了!”李元还是很果断的人,立刻表达了歉意。
贾璉听了正色道:“陛下,千万要记住,您是天子,事情可以做,话不能说。刚才的话,就当微臣没听到,以后陛下切记不可对臣子如是言。”
李元听了心头陡然一凛,立刻明白了贾璉这番话的意思,正色起身抱手躬身:“谨受教!”
贾璉连忙起身让开,不受此礼:“陛下万万不可!”
皇帝要树立威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乱说话。尤其是面对臣子时,威望不足的皇帝,更不可轻易认错。行动上可以改,话不能说。
这是很有针对性的话,因为李元的威望不足,面对官员的时候,绝对不能怂。
贾璉此刻的所作所为,正好应验了此前说的话,可谓是言行一致了。
“先生既然来了,正好开一次御前內阁会议,朕这就安排,先生且下去休息片刻。”李元的心態调整的很快。
贾璉告辞出去,李元对身边的胡敏嘆息道:“父皇曾言,贾璉侍君以诚,今知矣!朕之心胸,不如父皇多矣。”
胡敏听了立刻笑道:“圣人所欠者,不过是威望罢了。有贾公等忠臣协助,假以时日,必不输先帝。”
这个马屁李元只是微微一笑,对於自身心態的变化,他还是有数的。
在南洋的时候,李元是真的拿贾璉当老师,凡事都真心实意的请教,登基之后,四周都是吹捧之声,听久了不免忘乎所以。
忠言逆耳,谁都喜欢好听的。只不过,有人说话好听是为了利益,有人说话不好听,那是在演。
不是哪个臣子,都能做到表里如一的。
对待臣子,还是要看他做什么,不要看他说什么。论跡不论心吧。
贾璉出来,发现內阁四老聚在一起,不免有点想笑。面子上还是很严肃的见礼。
“京中丑闻频发,陛下面子上不好看,诸位还是收著一点。”林如海提前预防一下,免得等下开会大家收不住嘴。
会议室內诸公落座,没一会胡敏进来:“圣人驾到。”
林如海起身离座,眾人隨后:“恭迎陛下。”
“诸卿平身,落座吧。”李元心態调整的很好了,事情发生了,处理就是了。
眾人落座后,李元咳嗽一声,秉承一贯的乾脆利落的风格:“朕离京避暑,刚到热河行宫,京中连发丑闻。此事並非偶然,实乃长期以来,京城权贵失於自律,官员疏於政务所致。朕向天下派出巡视组,唯独漏了京城,诸卿可有教朕之处?”
一番话算是把內阁诸位给挤兑的不轻,三件丑闻,一个是外戚跋扈,朕严厉处置了,一个是官员失德,皇帝严厉处置,被內阁驳回。第三个丑闻,涉及面比较广,京城大户的后宅,牵扯出来的不仅仅是边新闻,还有土地投献逃税案,土地兼併案。土地兼併,仅仅是外戚、宗室所为么?京城是能看见的,京城之外呢?又是谁在做同样的事情呢?
皇帝有没有责任放一边,內阁的责任呢?
眾阁臣沉默不言,贾璉是该说的提前都说了,毫无心理压力的装哑巴。其他人则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皇帝这摆明了是来问责的。內阁不能只知道护著文官,却不承担责任吧?
“当务之急,还是要整肃风纪,明正刑狱,而后昭告天下。”內阁明显是有预案的,李清站出来说话了。
实际上前面两个丑闻的案子,真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第三个案子,好在太子李琬处理的不错,封锁消息,灭口和尚,避免了大规模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