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都比欧美强。
“先生在外辛苦,且回家休息吧。”李元问明白之后,不再留贾琏,而是给他放假回家休息。
待贾琏去后,李元才对内阁诸公道:“以贾卿之法,先在两广试行,督察院在明,龙禁尉在案,专设小民涉诉之所,督察院不可轻慢。”
从江南一地,一次性的补税数千万元,李元尝到了甜头,自然不肯放弃。
林如海等人也无法反驳,毕竟工商税的问题,不是今天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的。朝廷以此为理由,大义名分上是没问题的。
当然也要分时候,像明末那种情况,根本就做不到。
如今国家处在盛世,处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事情办起来还真就不那么难。
所以说,盛世求变,就是这个道理。
盛世的时候,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一旦稍有停滞,就必须抓住机会进行调整。
这个道理其实现实中就能看到,企业做大了就会出现大企业病,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在某个阶段必须调整么?
不求一次调整就能根治某个问题,但只要一直坚持随时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某些问题不会发作,变成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暴雷的。即便如此,也比大面积的问题一起暴雷要好。
矛盾一旦集中爆发,那是要动摇企业根基的。
现在的周帝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调整期,所以贾琏才要抓住机会,尽量的解决一些过去忽略的问题。
别以为绕路走就没问题,不存在的,只要企业不断的扩张和发展,就一定会衍生出新问题。
后续的事情暂时与贾琏无关了。
皇帝和内阁确定之后,先出一个纲要,交给下面落实和执行。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结合方方面面的经验,试点结束后,拟定新法,推广全国。
贾琏在江南的补税行动,有其特殊性,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
要搞试点,为何不在京津,而在两广呢?
这其中的含义,值得玩味。
回到家中的贾琏,梳洗一番后用饭,与家人说话,晚上早早睡下。
次日起来,特意去了宝钗的院子内,让她去叫薛家在京的主事来。
薛家的根基在南方,京中主事乃一族叔,至贾府面见贾琏后,贾琏当面交代一番,使其记录口述,贾琏不留文字。
主事族叔出了贾府,立刻出京城南下,直奔广州去寻薛蟠。
贾琏与南洋以及两广官员之间的联系,多数由薛蟠来完成。相互之间不落纸笔文字,素来是极为谨慎。
所谓试点的建议,贾琏当着众人的面无话可说,实际上不可不防。
要说工商税收有遗漏的地方,南方官营企业从来都不是重灾区,反倒是私营企业问题严重。
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京城高官多,勋贵多,工商税收方面除了官营企业比较收规矩,私营企业哪有老实依法纳税的?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的黑。
所以才要奔着贾琏起家的老巢而去,有没有公心,有,有没有私心,也有,有没有害人之心,你猜。
站在贾琏的角度,经过江南税案之后,不知道多少人想要他立刻去死啊。
现实情况是,即便贾琏人在江南时,私底下依旧有官绅对贾琏恨入骨髓,恨不得生啖其肉。
可惜奈何不得贾琏,并怕的要死,只能在私下里蛐蛐。
京城也一样,贾琏回京之后,不少人慌乱不堪,生怕贾琏在京城也来一回。
最少说再不济钱消灾,实际上哪个不是善财难舍呢?
明明最合适搞试点的是京津,现在被内阁一杆子支广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