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不能不开,林如海必须把这个最终决断变成集体意见!
然后再上呈御前,否则这事情就麻烦大了。
方颂猜到了林如海大事化小的想法,忍不住提醒一句:“林相,还是别开会了。”
林如海心里情很清楚,却依旧心存侥幸道:“容我想想!”
方颂一抱手便告辞离开,林如海叫来常随,让他去督察院一趟。
临下班前常随回来了,带回来贾政的消息后,林如海呆坐一会才叹息一声,撕掉此前的批条,叫人进来将奏折转呈御前。
常随带回来的一句话很简单,就三个字,拦不住!
林如海也知道,确实拦不住!既然拦不住,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届时还能在过程中做点手脚。
李元结束了一天的批阅,起身活动几下身子,正琢磨着晚上去哪歇着呢,胡敏进来了,手里一份奏折。
叹息一声,李元苦笑道:“忙不完的事情!”
胡敏笑嘻嘻道:“圣人这是心系万民,所以才如此辛劳。”
这句话的正确解读,李元不放心内阁和秘书处的人,所以才尽量的每份奏折都要看一遍。
当然这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太累了!
皇帝想要偷懒可太容易了,又是内阁又是秘书处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放权的。
胸怀大志的李元不敢懈怠,所以才尽量多看奏折,了解国内的政务大事。
眼前这份奏折既然送来了,只能是内阁转过来的,皇帝必须看的。
这不看就算了,看完之后李元一天的好心情都没了,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愤而站起道:“蠹虫,国贼!”
胡敏是事先看过的,所以及时劝一句:“圣人息怒,事情既然捅出来了,处置了便是。”
李元怒道:“你不懂,江南的问题不是新问题,是沉疴!当年先生在苏州大开杀戒,这才镇住了江南士绅,让他们乖乖的缴纳商税。这才过去几年啊?旧病复发了。这种事情既然发生了,就一定牵扯到官吏的贪腐。两江是何等重要的地方,三十年之前,天下税赋,四成出自江南。父皇为了扭转局面,苦心孤诣,总算是有所改观。此事只要确定奏本属实,说明江南官员严重渎职。”
李元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收拾不了地方士绅,还收拾不了官员?难怪先生再三强调,治理天下,首在吏治。吏治清明,事成大半。
次日一早,内阁接到通知,紧急召开御前内阁会议。
要说内阁大臣也挺辛苦的,正常的例会初一和十五,一个月开两次。特殊情况加开临时会议。
每次临时加开会议,说明有大事发生。
李元提前做好了准备,让人准备好了报表和数据,开会的时候直接丢给内阁大臣们,让他们针对此事做出一个明确的表态。
其他内阁大臣真是无所谓了,说不说都与己无关,林如海却不能不说。
“陛下,微臣以为,无商不奸,偷税漏税乃常有的事情,不如发起一次针对全国工商税收的审查活动。好好整治一番这些偷奸耍滑之辈。”
这番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转移重点。
说完之后,林如海环视一圈,默默的坐下。
李清立刻做出了反应:“陛下,微臣以为,林相言之有理。历朝历代为何重农抑商?一是怕百姓不思耕种,经商牟利,二是商人素来奸诈,不可使之做大。故而,该整治的时候,绝不手软。”
首辅不是白当的,昨日林如海事先也是提前做了工作的,确保有两个人支持自己。
岳齐随后也站起来道:“先帝以来大兴工商,确实给国库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是不等于商贾就没问题了。”
方颂在看天板,他能闭嘴不说话,就算是够意思的了,否则他的身份说出来的话,一定是奔着官员去的。
潘季驯日常打瞌睡,就等着时间到了退休呢。说话是不可能说话的。
李元可不是承辉帝,仅仅靠暗示就能让内阁服从自己。这就是新君登基后,威信不足的后果。
尽管很清楚内阁三人的态度,底层的原因是官官相护,李元还是必须得忍着。毕竟内阁的意见要尊重的,不然就是独夫。
独夫这顶帽子可戴不得,那可是千夫所指的。
好在李元事先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心理准备,所以很干脆的开口说明态度:“两江总督和江南省的官员每年都要总结数据,他们不知道这种现象不是一天两天么?朕觉得,他们是知道的。每年的税收差距不过是个位数,难怪他们在江南的口碑很好呢。”
一番话说的很不客气,内阁诸公瞬间哑火了,皇帝不是傻子,能看不出来问题所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