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看明白了,贾琏的核心思想还是不要着急,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先停下来看看清楚了再做决定。
尽管贾琏没有明说,李元还是领会到了其中的关键,那就是身为一国之君,任何决定产生的后果都是全国性的。
所以,内阁愿意吵,那就继续吵就是了,等他们吵出一个结果来,如果不满意就打回去,让他们继续吵。
至于内政呢,还是先抓吏治,吏治的问题不改善,任何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都会走样。
实际上所有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可能不走样。自上而下的过程中各个利益方,都会让政策的执行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去使劲。
登基以来,李元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皇帝不好当。单单眼皮底下的一群人,内部利益就不好平衡。
要耐心,一定要有耐心,京城不是南洋,皇帝不是南洋大臣。
深刻领会之后的李元,再次开会时显得非常的淡定。不管什么事情,都让内阁先吵个够。
这不,最新的一次内阁会议又吵起来了,居然还与贾琏有关。
起因是广东道御史上奏,弹劾两广总督崔成,不敬钦差,不尊上命!
内阁会议上,方颂突施冷箭,直奔崔成而来。
这一家伙李清不干了,当即反击。堂堂正二品大员,就因为一份无关痛痒的弹劾,居然要拿到内阁来说?
这下李元来劲了,饶有兴趣的听两人吵架,顺便要来弹章仔细的看了起来。同时也弄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原来广东道御史的奏本,送到通政司后,照例转到方颂处,正常情况方颂应该与大家商量,而不是拿到内阁会议上当着皇帝的面说。
这不是最近方颂与李清处处作对么,今天突然来了一个狠的。
奏本上将贾琏南下的事情说了个清楚,随后弹劾崔成,最初借故去了广西,然后一直称病留在桂林。偏偏“有病”的崔成,在桂林那边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这哪里是生病,明明是不敬钦差,避而不见,对抗上命。
方颂之所以这么搞,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最近李清与他的矛盾激化了。根子还是在人事上,副都御使告老后,方颂有自己推荐的人选,李清坚决反对,并且还推荐了自己的人选。这个就比较过分了,往督察院安插人手,这不是越界了么?
两人在内阁争执,林如海这边态度暧昧,没有表态,所以事情暂时拖着。
这个就让方颂很愤怒,关键方颂在督察院的根基不深,如果没有林如海的支持,他是很难彻底掌握督察院的。
尽管是内阁大臣,将督察院视作基本盘的方颂,对于副都御使势在必得。李清横插一杠子,方颂自然要强烈的反击。
从林如海的角度看,这两位争一争没坏处,过一段时间再出手调解就是。
结果方颂的危机感极为强烈,立刻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正好赶上贾琏在广州,两广总督避而不见的情况,方颂通过广东道御史知道后,立刻授意弹劾崔成。
别的事情呢,李元是乐于看戏的,但是牵扯到贾琏身上,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听两人吵了一会之后,弄清楚来龙去脉的李元,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林如海。
要知道林如海在督察院的力量极为强大,入阁之后分管过吏部,承辉帝后期尽管进行了改变,内阁大臣不再兼任各部的尚书。看似低调的林如海,实际上手里的权利非常惊人。相比之下,李清兼任过礼部尚书,现在又分管户部,在内阁坐稳了次辅的位子。
而方颂虽然是阁臣,实际上的支持主要来自督察院,以及先帝的支持。也就是说,内阁如果要说地位不稳,方颂排第一。
李元心里默默的算一笔账,贾琏是一定要入阁的,趁着任期将至,将方颂排挤出去,是不是可以说,首辅次辅都会愿意看到的呢?
这场内阁内部的争斗之戏,掌握了分析方法后,意外的不复杂。
李元再次心里给贾琏点了个赞!教的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