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西游之浪浪山的金蟾子 > 第201章 当年旧事(第1页)

第201章 当年旧事(第1页)

孙悟空因金觉和蛋生结缘,此时蛋生要‘考试’了,自然要知会金觉一声。

金觉受邀,首次来到这个世界的花果山。相比于之前在大话西游世界里见到的花果山,这边的显然更符合西游释厄传中的描述。

丹崖怪。。。

雪落无声,却在人间留下最响的回音。

那声音如细针刺入骨髓,又似暖流渗进荒原。小女孩李文舟的名字刻下后,碑面金纹流转不息,仿佛整座浪浪山都在呼吸着她的勇气。阿篱凝视着那行新添的小字,指尖轻抚石面,触到的不是冰冷的碑体,而是一种温热的脉动??像是千万颗心正通过这块石头跳动在一起。

她忽然明白了林知远最后的选择为何是“消散”,而非“转生”或“封神”。他没有选择肉身的延续,也没有追求庙堂的香火,而是将自己化作一种**存在的可能**:只要有人敢说,他就还在听;只要有人愿记,他就未曾离去。

而这块碑,不过是这浩大意志的一个支点。

风起时,祠外传来脚步声。一名衣衫褴褛的老者拄拐而来,脸上沟壑纵横,眼中却燃着异样的光。他在碑前跪下,颤抖的手从怀中掏出一张泛黄纸片,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名字:“王守仁、赵玉兰、陈大山……还有我儿子,陈小满。”

他声音嘶哑:“他们都说这些人不存在了……可我亲眼看着他们在‘静语营’里被拖走,再没回来。今天,我要让他们重新活一次。”

话音未落,碑文再次微颤。那些名字逐一浮现于李文舟之下,每个都带着淡淡的光晕,如同沉睡的灵魂被轻轻唤醒。老者泪流满面,喃喃道:“小满,爹终于说了……你说过,只要我说出来,你就还能听见。”

这一刻,赎言祠不再是祭祀之地,而成了**言语复活的渡口**。

消息如野火燎原。三日后,南方一座小镇上,一位年迈的绣娘在自家院中搭起布幡,上书“代人说话”四字。她并非修士,也不会法术,只是以针为笔,以丝为墨,在锦缎上一针一线绣出邻里不敢言的秘密:谁家女儿被强娶、哪位书生因诗获罪、哪个官员私吞赈灾银两……每一幅绣品完成,她便挂于门前,任风吹日晒,也绝不收回。

人们起初远远观望,继而悄悄靠近,最终有人跪在她门前,递上写满冤屈的纸条,请她“绣一段公道”。

与此同时,西北边陲的沙丘深处,一支商队遭遇风暴迷路,粮尽水绝之际,领队翻出一本残破的《赎言录》,照着其中一段祷词般的话语高声诵读:“我承认恐惧,但我拒绝沉默。”

话音刚落,沙暴骤然停歇,地底竟涌出清泉。更奇的是,夜半时分,众人皆梦到一位披蓑戴笠的旅人站在月下发笑:“你们念的是真话,天地自然回应。”

自此,“诵真者”之名传遍丝路。行商、牧民、戍卒纷纷背诵《赎言录》片段,将其视为护身符咒。但他们渐渐发现,真正护住他们的,并非文字本身的力量,而是当他们敢于说出所见所闻时,内心升起的那一股不可摧折的底气。

而在京城,那封匿名奏折引发的震荡仍未平息。朝廷被迫成立“言狱复查司”,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主持,限期三个月内彻查永昌以来所有因言获罪之案。然而阻力重重,档案残缺,许多卷宗早已焚毁,幸存者多已疯癫或失踪。

就在此时,一名年轻女子走入复查司大门。她自称姓沈,父亲曾是宫廷史官,十年前因私自记录先帝言行被处死,遗体抛入乱葬岗。她自幼藏匿民间,靠抄写佛经为生,却暗中搜集父亲遗留的手稿碎片,拼凑出一部《禁史残编》。

她将书呈上,翻开第一页,赫然是永昌十二年某夜的记载:

>“帝醉,问左右:‘若天下无人敢谏,朕岂非可为所欲为?’

>内侍答:‘只需令其不敢言,便如万民皆哑。’

>帝大笑,赐酒三杯。”

满堂哗然。

更令人震惊的是,书中夹着一片干枯的槐叶,背面用极细的蝇头小楷写着一行字:“吾儿若见此叶,切记:史可焚,言不可灭。父绝笔。”

女子朗声道:“我父亲死了,但他留下了这句话。今天我说出来,他就还活着。你们可以杀一个人,但杀不死他说过的真话!”

她的话被誊抄传抄,三日内传遍七省。有学子将其谱成曲,在书院墙外弹唱;有工匠刻成碑,在街头公开陈列;更有数百名曾受迫害者的后代联名上书,要求设立“赎言日”,每年此日全国禁语一炷香时间,以纪念那些再也无法开口的人。

朝中保守派震怒,密议镇压。裴昭虽已辞官,仍被旧友秘密告知:“他们准备启用‘心锁阵’??一种上古禁术,能通过音律频率扰乱人的语言中枢,使人即便想说也发不出声。”

阿篱得知消息,立即召集含烟堂残存弟子与各地“守语人”会盟于浪浪山。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