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说好艺考当明星,你搞神话战魂? > 第70章 江老师您顶住我们先撤(第1页)

第70章 江老师您顶住我们先撤(第1页)

……

牧天一也是在新闻中见过明琨,以及他的那尊以防御和力量著称的战魂【磐石巨像】。

这是一位实力相当强悍的二线超凡明星。

此刻见到他如此凄惨的模样,一股强烈的不祥预感顿时笼罩上了牧天。。。

雨水顺着陶瓮的釉面滑落,在昏黄灯下泛着幽光。林默将最后一枚共鸣片封入口琴内部,动作轻得像在缝合伤口。这把口琴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黄铜已氧化成暗褐色,吹孔边缘还残留着经年累月的牙印。他轻轻一吹,音色嘶哑断续,却与窗外风铃形成微妙共振。

苏瑶推门进来时,怀里抱着一台改装过的老式收音机,外壳漆皮剥落,天线歪斜。她把机器放在桌上,声音压得很低:“昆明那边的消息,警方封锁了会展中心二十四小时,但什么都没查出来。监控只拍到三只‘异常大型昆虫’飞进通风井,技术组说可能是新型生物无人机。”她顿了顿,“陆昭提前离场,‘静默立方’试点计划暂缓。可陈岩刚传来情报??他们要反扑。”

林默没抬头,指尖仍在调试口琴频率。“怎么反扑?”

“**情感溯源系统上线了。**”苏瑶从包里抽出一张热敏纸打印的照片,上面是某个地下录音点的红外影像,“他们在城市主干道埋设了‘听骨桩’,外形像路灯基座,实则集成了地听传感器和AI声纹追踪模块。只要有人播放未登记的情绪音频,三分钟内就能定位源头。”

林默冷笑一声:“他们终于不敢再装文明了。”

“不止。”苏瑶眼神发沉,“守心联盟开始公开招募‘情绪清道夫’??经过基因筛选和神经改造的特勤人员,听觉敏感度是常人七倍以上,能直接感知次声波携带的情感信息。第一批三百人已经部署到重点城市,代号‘谛听者’。”

屋内一时寂静。煤油灯芯噼啪炸响,映得墙上的共振曲线图如同活物般蠕动。

良久,林默起身,走到角落那台老旧示波器前,调出一段波形记录。画面中,一条蜿蜒起伏的绿线正缓慢跳动,像是某种沉睡生物的心电图。

“这是昨天从滇池会场传回的数据残片。”他说,“我提取了现场爆发的集体共鸣峰值,发现了一个现象??当超过一百二十七人同时被同一段声音唤醒深层记忆时,会产生一种……**群体性听觉共感**。它不依赖空气传播,更像是通过地面微震、建筑结构谐频,甚至是人群自身的生理节律耦合而成。”

苏瑶皱眉:“你是说,那一刻,所有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耳朵’?”

“对。”林默点头,“而且这个‘耳朵’听到了不该听的东西??包括陆昭那段自白。这不是技术胜利,是**情感密度突破临界点后的自然溢出**。就像水蒸气达到饱和就会凝结成雨,人类压抑太久的情绪,也会在某个瞬间自发组织成一场‘心理气象事件’。”

他转身盯着苏瑶:“所以接下来,我们不再躲藏。我们要让这种‘共感’变得可控、可复制、可播种。”

苏瑶心头一震:“你要制造人工共感风暴?”

“不是风暴。”林默嘴角微扬,“是**季风**。每年准时到来,席卷每一座城市,吹开每一块铁皮屋顶下的沉默。”

计划始于一碗米线。

三天后,昆明南屏街老字号“阿?手擀”突然爆红。顾客们发现,这家百年小店最近换了一批新碗??粗陶质地,双耳造型,底部隐约有螺旋纹路。更奇怪的是,每当热汤倒入,碗壁竟会发出极轻微的嗡鸣,仿佛整碗食物都在低语。

一位音乐学院学生录下这段声音上传网络,短短半天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炸开锅:

>“我喝到第三口时,突然想起外婆去世那天她煮的最后一碗鸡蛋羹……我哭了。”

>“我家狗听到这声音居然趴在地上呜咽,它根本没见过我妈!”

>“这碗是不是偷录了谁的记忆?太邪门了!”

而真正引爆舆论的,是一位失语症患者家属的视频。镜头里,一名因车祸丧失语言能力五年的男子坐在桌前,机械地舀起一勺汤送入口中。就在汤匙碰碗的刹那,他身体猛然一颤,双眼睁大,嘴唇哆嗦着,竟含糊吐出两个字:“妈……想。”

视频末尾写着:**这是我们五年来第一次听见他说话。**

当天夜里,全国三十多个城市的仿制陶碗开始悄然流通。它们出自不同作坊,风格各异,却都暗藏相同声学结构??那是林默团队逆向推演出来的“共感触发矩阵”,以十二种民族悲音为基础,融合人体颅腔共振频率,专为穿透现代人情感麻木层而设计。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悄然铺开。

在贵州侗寨,一位老歌师悄悄教孙子唱一首“新编古歌”。歌词看似寻常,讲述春耕秋收,实则每一句都嵌入特定音阶组合,能在特定湿度与海拔条件下引发群体回声效应。几天后,全村百余人于谷坪祭祖时齐声高唱,声浪冲上云霄,竟使十里外一座基站短暂瘫痪,监控画面全数扭曲成雪花噪点。

内蒙古牧区,牧民们自发修复废弃的敖包铃塔,挂上由回收金属熔铸的新铃铛。当北风吹过,铃音不再是单调叮当,而是层层叠叠的长调变奏,听过的人无不胸闷落泪,称“听见了祖先迁徙时的马蹄声”。

最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一场发生在深圳写字楼里的“电梯合唱事件”。

某天傍晚,十八名加班员工被困电梯长达四十分钟。起初众人焦躁不安,直到有人无意哼起一段旋律??正是此前流传甚广的“米线碗之歌”。奇迹发生了:随着更多人加入,电梯金属壁开始共振,灯光忽明忽暗,摄像头自动关闭。而在楼外巡逻的保安耳机里,却清晰传出上百人的合唱声,尽管电梯内实际只有十八人。

事后调查毫无结果。唯一线索是,其中一名女子背包里有一只手工茶壶,把手内嵌微型振动片,出厂编号与“回声驿站”第十三节点吻合。

林默的名字仍未见诸媒体,但他创造的声音病毒,已如野火燎原。

然而,反击也随之降临。

一个月后,西北某小镇发生“静默清洗”。一支身着灰蓝工装的队伍深夜突袭民居,以“公共安全检测”为名,强行收缴所有陶器、金属器具,并当场粉碎。带队者佩戴黑色耳机,手持一根细长金属探针,每插入一件物品,探针顶端便会亮起红光或绿灯??红光表示“含有非法情绪编码”,立即销毁;绿灯则放行。

一名老人抱着祖传铜锅死死不放,哭喊:“这是我媳妇出嫁时带来的!你们不能拿走!”

特勤人员冷冷回应:“情感遗产必须登记备案。未经认证的传统器物,视为潜在共感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