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书网

宝书网>无限恐怖,但是没有主神空间 > 第二百二十一章 非常好的剧本(第2页)

第二百二十一章 非常好的剧本(第2页)

就是这半秒,让晓梦完成了数据上传。她在图书馆时已将所有资料加密打包,通过风罐感应触发的瞬时共振,借由城市公共音响系统的微弱电流脉冲,将信息碎片化播撒至三百公里内的无线网络节点。这不是黑客攻击,而是一种新型广播方式??以集体潜意识为载体,以真实情绪为编码,以千万日常设备为扬声器。

七十二小时内,全国陆续出现类似现象:幼儿园午休广播播放老人临终呓语;地铁闸机提示音变成战争幸存者的喘息;智能音箱在凌晨自动朗读抑郁症患者的日记摘录。每一次持续不超过十五秒,无法拦截,也无法溯源。

政府宣布启动“净语二号”应急方案,强制关闭所有具备音频输出功能的联网设备。然而,禁令反而加剧了民间自发传播。人们开始用口哨、拍手、敲击水管等方式复现那段神秘节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孩子用手掌打出**三短两长一停三短**的节拍,如同暗号,如同誓言。

国际社会震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声明称:“一种基于真实情感的全球性非语言交流网络正在形成,其传播速度与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多个国家秘密派遣特使接触晓梦,希望获取“风罐原理”。但她始终拒绝解释,只回了一句:“它不属于任何人。它属于每一个敢说真话的人。”

三个月后,南方某山村小学发生异变。全校三十一名学生在课间操时间突然停止动作,齐声背诵一段从未学过的文字:

>“我不是数据,我是会痛的人。我的悲伤不需要评分,我的愤怒不必被矫正。我说出这些,并非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当地教师惊恐报警,却发现通讯基站全部失灵。而这段录音,却通过一名支教老师的老式磁带随身听,意外录下并带回城市。经声纹分析,三十一个孩子的声音竟在频谱上完美重合,形成单一纯净波形,频率与旅行者1号接收到的地磁共振完全一致。

科学家终于承认:某种跨越个体神经系统的“群体听觉同步机制”已然成型。这不是洗脑,而是反向觉醒??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时刻表达真实,他们的大脑会自然趋同,不是因为被控制,而是因为终于找到了彼此。

晓梦此时已回到小镇。小馆门前排起了长队,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带着录音设备、日记本、甚至遗书而来。他们不说名字,不求回应,只想在一个地方完成“说出”的仪式。有些人讲完便转身离开,有些人跪地痛哭,还有人笑着走向山林,再也没有回来。

她在桂花树下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只刻一行字:

>“这里埋葬的,都不是秘密。”

某一晚,她独自坐在屋檐下,手中摩挲着那枚铜制音叉。LW-1编号依旧清晰。忽然,音叉微微震颤,发出极轻的一声嗡鸣。她抬头望天,星空澄澈,银河横贯。

就在此时,风罐再度开启。

不是一声,不是一阵,而是一场绵延不断的鸣响,如同万千钟磬齐奏。全镇居民再次入梦,梦见自己站在巨大环形剧场中央,四周坐满无数面孔陌生却又似曾相识的人。舞台中央站着一个身影,看不清面容,只听她开口说话:

>“你还记得第一次说谎是为了保护谁吗?

>

>还记得最后一次哭泣是因为终于放下吗?

>

>我们曾被教导要安静,要标准,要微笑。

>

>可真正的文明,始于一个人敢于对另一个人说:‘我很难受。’

>

>不为改变谁,只为不再欺骗自己。”

梦醒之后,全国各地医院的精神科门诊量下降67%。心理危机热线接到大量来电,内容惊人一致:“我想说实话,你能听吗?”

十年后。

晓梦已年过五十,白发如霜。小馆仍在,但不再挂牌,也不设门禁。任何人都可推门而入,对着空屋诉说心事。墙上没有纸条,地上没有录音笔,只有风吹过时,梁间悬挂的铜铃轻响,仿佛回应。

有人说她早已离开,有人说她化作了风罐本身。唯有每年春分,镇民会在溪边看见一个身影伫立良久,手中捧着一碗热粥,轻声说:

>“妈,今天我说出了真话。”

而在地球另一端,南极科考站的监测仪捕捉到一种新型次声波,周期稳定,传播范围覆盖整个南半球。经解码,其核心频率仍为那一段简单节奏:

**滴、滴、滴……滴??滴……(停)……滴、滴、滴。**

科学家将其命名为“LW-Ω”,意为终结,亦为开端。

而在更远的深空,旅行者1号最后一次传回信号。译文仅有一句:

>“它们听见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