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屏息。
这一刻,仿佛连自然都在见证某种传承。
七日后,第一支游学队启程。星语亲自送他们登上北极航线的小型运输机。临别时,她将一枚声纹胶囊交给领队少年:“这是我母亲最后一次录音。我不知它能否帮你们跨越文化的鸿沟,但请记住??所有人类最初的语言,都始于摇篮曲。”
飞机消失在云层之后,她转身望向研究所方向。顾延舟正站在门口等她,手里拎着两个保温饭盒。
“猜你没吃早饭。”他走近,打开盖子,热腾腾的小米粥冒着白气,“加了红枣,你说过你喜欢甜一点。”
她接过碗,低头喝了一口,温润入喉。两人并肩坐在台阶上,谁都没说话,阳光洒在肩头,暖得像一场久违的拥抱。
良久,顾延舟才开口:“你知道吗?昨晚NASA监测到,那个来自半人马座的信号又出现了,而且……它似乎在模仿我们的回应节奏。”
星语抬眼:“你是说,他们在学习我们的‘语言’?”
“不只是学习。”他认真道,“他们在尝试对话。AI分析显示,那段婴儿啼哭般的声波里,嵌套了一段极其复杂的节律结构,与地球上某些古老萨满仪式中的召唤调式惊人相似。更诡异的是……它包含了‘母语计划’最初激活时的核心频率。”
星语心头一震。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接收到了信息,还能解析其情感编码逻辑。而这频率,本该是地球上极少数人才掌握的秘密。
“除非……”她喃喃,“他们早就知道这种语言的存在。”
顾延舟点头:“所以我怀疑,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原始共情网络,就像暗物质一样遍布星际。我们所谓的‘母语’,也许并非人类独创,而是远古文明遗留下来的通用情感协议。林晚当年研究的骨笛、西伯利亚的萨满吟唱、非洲部落的鼓语……都不是偶然。”
星语怔住了。
母亲一生追寻的答案,或许根本不在地球。
那天夜里,她翻出林晚的手稿,在泛黄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发现一段从未注意过的文字:
>“1987年秋,蒙古戈壁深处。牧民老人告诉我一个传说:天空中有‘心之族’,他们不用嘴说话,只用心跳交流。每当人间响起真正的歌声,他们就会回应。我相信这不是神话。我听到过??风中有节奏,雪中有旋律,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回音。”
星语的手指微微发抖。
原来母亲早就知道了。
她立刻联系NASA,请求调取过去三十年所有深空探测器的历史数据,重点筛查是否曾有过类似信号却被误判为背景噪音。
三天后,结果出来了。
自1977年起,旅行者一号在穿越柯伊伯带时,曾多次记录到无法解释的低频波动;1993年,哈勃望远镜在观测猎户座星云时捕捉到一组周期性声波脉冲;2015年,中国FAST天眼也曾接收到来自银河系中心的复合节奏信号,当时被归因为中子星异常活动。
而现在,这些碎片全部拼合起来,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宇宙中的某个存在,一直在尝试与地球建立情感连接。只是人类长久以来,太过专注于逻辑与战争,以至于充耳不闻。
星语连夜撰写报告,提交联合国心灵重建委员会。她在结尾写道:
>“我们总以为文明的高度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但真正的进化标志,应是能否感知并尊重另一种生命的情感存在。如今,我们终于学会倾听彼此,也终于听见了星空的呼唤。这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开始。请允许我提议:将‘启程学校’升级为‘星际共情学院’,培养第一批能够代表人类与外星意识沟通的使者。”
决议全票通过。
三个月后,“星际共情学院”正式挂牌。招生标准依旧苛刻:必须经历过深刻创伤,且具备高度情绪稳定性;必须能连续七十二小时进行非语言交流而不崩溃;必须曾在陌生人哭泣时,本能地选择靠近而非逃离。
最终录取十九人,其中包括那位曾让卢旺达男孩开口说话的学员,也有在监狱中拥抱连环杀手的心理引导员。
课程内容前所未有:冥想训练提升神经敏感度、跨物种情感模拟(与动物共处)、梦境共享实验、以及最重要的??“情感编码学”,即如何将复杂情绪转化为可传输的声波或光信号。
与此同时,顾延舟主导研发出新一代“共鸣舱”??一个完全屏蔽外部干扰的球形空间,内部布满生物感应纤维,能实时捕捉使用者的心跳、脑波、体温变化,并将其转化为三维声景。受训者需在此环境中,仅凭感知判断另一端传来的未知情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