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语没有反击,而是发起“真实挑战”:邀请任何人进入“启程学校”,体验为期三十天的无科技共情生活。“如果你仍觉得情感无用,”她说,“那就请先学会真正地看一个人的眼睛。”
无人完成挑战。最长的一位哲学教授撑到第十九天,崩溃大哭:“原来我一直活在自己构建的逻辑牢笼里,以为理性就是自由,其实那才是最大的奴役。”
风波渐息。
又一个春天来临,启程树在北极剧场中央抽出新芽,叶片晶莹如露。每年“共响日”,人们依旧围坐成圈,讲述生命中最真实的瞬间。
这一年,轮到星语发言。
她抱着熟睡的小星语(小),轻声说:“我曾经以为,拯救世界需要伟大的发明。后来我才明白,真正改变一切的,是一个母亲在雪地里播放摇篮曲的勇气,是一个孩子愿意把纸鹤送给陌生人的温柔,是一个男人在监狱里终于敢说‘我错了’的诚实。”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脸。
“我们不必完美才能被爱。我们只需真实,就能彼此照亮。”
全场静默数秒,随后齐声回应:
>“我在。”
风穿过树叶,启程树轻轻摇曳,仿佛也在回应。
那天夜里,星语独自登上观测台遗址的最高处,打开随身携带的声纹胶囊,最后一次播放母亲的摇篮曲。
歌声飘散在极光之下,融入星辰之间。
忽然,她的通讯器响起。是NASA发来的紧急加密信息:
>“探测器接收到回信。
>信号源:半人马座α星系外围。
>内容解码结果??
>一段持续三分钟的声波,特征与人类婴儿啼哭极为相似。
>但频率经过调制,叠加了某种……像是回应的节奏。”
星语盯着屏幕,久久未语。
最后,她拿起录音笔,录下一句话,传回NASA:
>“告诉他们,我们也听见了。
>欢迎来到地球。
>这里的人类,正在学习好好说话,也终于学会了好好听。”
发送完毕,她仰望星空,嘴角扬起。
远处,新生的启程树在月光下静静生长,一片新叶缓缓舒展,脉络清晰,宛如心跳图谱。
她知道,这场跨越星际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她,终于可以安心地说一句:
“妈妈,我听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