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凤的隐居生活结束了。
李兆廷代替他去天牢,就是给他争取查案时间,陆小凤的时间很珍贵,不能浪费半刻钟,必须快马加鞭
??赶到万梅山庄!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陆小凤不是独。。。
夜阑人静,林长风合上那本《新童谣集》,指尖在纸页边缘轻轻摩挲。
窗外月光如练,洒在庭院青石上,映出斑驳树影。
他缓缓起身,踱至案前,提笔欲书,却又停住。
良久,只落下一字:“念”
。
这一字,非为政令,非为奏对,而是心音。
他知道,那个名字早已不属一人一身,而成了千万人心中一盏不灭的灯。
清婉二字,已随春风化雨,渗入这江山血脉之中。
她未曾封王拜相,却比任何帝王更深入民间;她不曾御剑斩敌,但她的笔锋所指,曾令幽冥退避、天机崩裂。
翌日清晨,宰相府外已有百姓排成长队。
不是告状,不是求官,而是送书。
有老农捧着粗麻包好的《千字文》抄本,说这是祖上传下的,如今识了字,愿献入国子监;有渔家女送来自己编的《海谣三百首》,字迹歪斜却清秀;还有西域商旅带来异文典籍,说是沿途听闻“文道共盟”
,特来归藏。
林长风一一接下,命人登记造册,送往昆仑文庙总库。
他站在府门前石阶上,望着这些布衣草履之人,忽然朗声道:“诸位可知,为何今日孩童皆能入学?为何女子可赴科考?为何连边陲牧民也能读《孟子》?”
众人静默。
“因三十年前,有一位女子,执一笔,走十界,以文为刃,劈开混沌。”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她不要香火,不立塑像,只留下一句话:**多建一座学堂,多教一个孩子识字。
**”
人群中有人低头拭泪,有孩童仰头问娘:“娘,那位姐姐是不是神仙?”
母亲轻抚其发:“不是神仙,是真人。”
与此同时,昆仑山巅,文庙顶层密室之内,小砚正盘坐于灵枢椅中,周身缠绕七十二条银丝,连接墙上九面青铜镜阵。
那是他毕生心血所铸的“文络回溯仪”
,能借玉笔残骸共鸣,窥探诸天文脉流转之迹。
忽然,一面铜镜泛起涟漪,显现出模糊画面??一片赤红沙漠中央,矗立着一座断裂的石塔,塔顶刻着半阙《兰亭序》,风沙侵蚀,字迹将尽。
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塔基,竟是一具披着僧袍的枯骨,手中托着一枚漆黑玉简,上面浮现出与当年血书相同的禁语:“**文烬之处,归墟重生。
**”
小砚猛然睁眼,双目虽盲,却似穿透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