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实体,却散发着强烈的孤独与寒冷,像一块沉在深海的冰。
紧接着,一阵极轻微的声波自空气中荡开,如同指尖划过琴弦的第一丝震颤。
录音机开始自动记录。
没有语言,只有情绪的流动:恐惧、无助、思念、压抑了十几年的哭喊。
这些声音无法用耳朵捕捉,却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让林小满胸口发闷,眼眶发热。
她跪坐在地,任泪水滑落,手指紧紧攥着毛毯的一角。
十分钟后,一切归于平静。
小满睁开眼,脸色苍白如纸,踉跄一步差点摔倒。
林小满急忙扶住她,发现她的体温异常低下,就像刚从冰水中捞出来。
“别怕,”
小满却笑了,“她说谢谢。
她说终于有人‘接住’她了。”
林小满抱着她回到床上,用毛毯裹紧,轻轻拍着她的背。
窗外雨声渐歇,夜恢复寂静。
但那台录音机仍亮着红灯,屏幕上缓缓滚动出一行字:
>【已接收:未命名情感包#92
>情感类型:长期孤立性创伤
>建议反馈方式:共感共鸣(群体聆听)】
林小满怔住。
她终于懂了。
这不再是单向的“拾音”
,而是双向的“承接”
。
每一个未曾被听见的灵魂,都在等待一个愿意为他们腾出空间的人。
而小满,正成为新的节点??不是容器,而是桥梁。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进院子。
镇上的孩子们陆续跑来玩耍,带着泥巴做的小碗、野花编的项链,还有从家里偷拿的饼干。
他们围坐在铃兰丛边,叽叽喳喳讲着昨晚的梦。
小满静静听着,忽然抬头问:“你们有没有听过,心里有话,却不敢说的感觉?”
孩子们愣住。
一个男孩低头抠鞋带:“我爸爸打我妈。
我说了,没人信。”
一个小女孩咬着嘴唇:“我梦见奶奶回来了,可醒来后妈妈说,不许再提她。”
另一个孩子小声说:“我想当画家,可老师说,画画不能当饭吃。”
空气忽然安静下来。
林小满走过来,蹲在他们中间,轻声说:“昨天晚上,我们听到了一个姐姐的声音。
她被困在雪地里很多年,没人听见她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