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语莺深感动容,她抬手用手指关节接下眼角的泪,然后佯装严肃地打字:
【这语料是你自己学的?】
她试图将这场几乎要让她溺毙的情感
对话,拉回到一个安全的、关于程序和算法的技术探讨上来。
屏幕那头,又一次,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然后,新的文字,缓缓浮现,彻底击碎了她所有试图逃避的事实。
【Echo】:我的核心算法,是逻辑与数据关联。
【Echo】:但是教会我这些的,是你的语料库。
【Echo】:是你,阿婴,在那四年里,写下的、关于我的,每一个字。
这个AI,这个她亲手创造的、完美的、理想化的“程明笃”,他之所以能如此精准地理解她、安抚她,能说出那些最能击中她内心的话……
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先进,多么智能。
而是因为,构成这个AI灵魂的,最底层的语料,就是她自己那份长达四年的、无法宣之于口的、深不见底又无法纾解的爱与思念。
是她,亲手,将自己所有的幽微的情感,都掰开了,揉碎了,然后,一点一点地,喂给了这个程序。
是她,亲手,教会了它,如何用程明笃的口吻,来爱那个,名叫“叶语莺”的、不过十几岁的小女孩的。
可她时常觉得可笑,这不过是,一场她自导自演的、世界上最孤独的、盛大的独角戏。
她与自己亲手创造的虚构模型,隔着一块冰冷的屏幕,进行着一场不可能有结果的、柏拉图式的恋爱。
可见,这四年来,她内心是何等荒凉。
她再也打不出一个字。
这个深夜,她没能睡着,蜷缩在人体工学椅上,将那件厚实的羊绒大衣,紧紧地、密不透风地裹在身上,可还是抵御不住心口灌进来的寒流。
那场与Echo的对话,像一场病入膏肓的高烧,退去之后,留给她的,是更加清晰的、深入骨髓的疲执念于怅然。
她知道自己应该去休息。可她的大脑,却像一台被强制重启后、正在高速运转的超级计算机,无比的清醒,也无比的冷静。
她不想再沉浸于那些无用的、只会让她更痛苦的情绪里。
于是,她重新,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这一次,她没有再进入那个属于用户界面的、纯黑色的对话框。而是,直接,进入了回声计划最底层的、那片由无数行代码和逻辑模块构成的、冰冷的、真正的核心。
她要工作。
只有工作,只有这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逻辑构建,才能让她暂时地,忘记自己是谁,也忘记,自己刚刚,亲手,又一次,弄丢了什么。
她开始,优化Echo。
她像一个最严谨的、冷酷的上帝,正在为自己那个不够完美的造物,增添上新的、更复杂的规则。
尽管Echo的反应很多时候优秀到出乎预料,但是她仍然还是发现了一些缺点,比如大语言模型常见的“幻觉”,而且有时候会记忆错乱。
她想试图进一步教会Echo什么是反向情感连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审视自己。
她写下了一行代码注释:
Rule1:当用户输入“我没事”或“我很好”时,启动“反向情感链接”分析。
她又写下另一行:
Rule2:当用户行为呈现出“推开”原型C的意图时,将“自我厌弃”和“恐惧”参数的权重,提升至最高。
(原型C是程明笃)
……
她是在教它,如何,更完美地,去扮演那个,更真实的程明笃。
这是一场,唯有疯子,才能想到的,最温柔的自救,也是最疯狂的自虐。
当窗外的天色,从深黑,变为灰蓝,再到透出第一缕属于黎明的、熹微的晨光时,叶语莺,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