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后,宫中传来密旨:李维周革职下狱,交都察院会同刑部、大理寺会审;工部尚书引咎请辞;六部凡涉及物料采购者,一律暂停职权三个月,由东宫特派监察组接管。
朝野震动。
有人赞太子雷霆手段,肃清朝纲;也有人whisper私语,谓储君擅权,架空六部。
唯有董桂花清楚,这是朱元璋默许的博弈??皇帝老了,但他仍握着天平两端的绳索,任儿子与藩王角力,只为看清谁更能掌控大局。
风波未平,淮安再传急讯:一艘伪装成渔舟的北来船?试图潜渡长江,船上载有二百斤“白霜土”
精粉及伪造的工部通关文牒。
舵手供认,原计划混入江南某窑厂,冒充官采原料流入供应链。
兵部据此奏请设立“物料溯源司”
,专管新政物资从产地到终端的全程追踪,采用“三码合一”
制度:每批材料附铁牌编号、火漆印章、医官验讫签条,缺一不可入库。
朱元璋准奏,并亲赐司衙匾额:“明察秋毫”
。
至此,新政防线终于从技术层面延伸至制度纵深。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人心深处酝酿。
第十日黄昏,清扬独自在药室熬制药剂,忽觉身后寒意袭来。
转身刹那,一道黑影自窗棂翻入,手中短刃直取咽喉。
她本能翻倒案桌,瓷瓶碎裂声中滚向墙角,高呼警哨。
护卫闻声冲入,刺客已纵身欲逃,却被早埋伏于屋脊的弓弩手一箭射中小腿,坠地挣扎。
擒获后查验身份,竟是东宫膳房一名杂役,半月前通过礼部推荐入职,经查,该推荐人正是已被捕的礼部主事之兄。
“他们还在试。”
董桂花盯着审讯记录,神情冰冷,“哪怕影鸦覆灭、内应落网,他们仍不肯放弃渗透。
这不是阴谋,是信仰??一种对混乱与颠覆的狂热信仰。”
“可为什么?”
清扬不解,“天下承平日久,百姓盼安,他们为何非要撕裂这一切?”
“因为他们不信‘安’能长久。”
董桂花望着窗外暮色,“在他们眼里,仁政是软弱,透明是漏洞,民心是可manipulated的潮水。
他们相信,唯有恐惧才能凝聚权力,唯有危机才能成就英雄。
而朱棣,正想成为那个‘救世之主’。”
“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
清扬站起身,眼中燃起火焰,“什么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次日,她联合太医院、惠民药局、女红学堂,发起“百炉入户”
行动:挑选一百户贫困人家,免费安装新型过滤炉,每日派医官记录呼吸状况,学子定期回访撰写《暖冬日记》,并在《京报》连载。
仅仅十日,第一批报告出炉:
-咳嗽率下降百分之六十二;
-室内温度平均提升八度;
-每户每月节省柴薪开支达三百文;
-两名原本卧床的老妪恢复行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