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消息传来:甘肃酒泉某废弃研究所旧址内,一台编号为“ZK-1975-87”
的授时钟仍在运行,尽管建筑早已荒废,电力也已切断,但它却靠着一台老旧蓄电池维持运转,每日准时鸣响。
那里,正是1977年“昆仑计划”
最初的秘密试验基地。
我和朱韵连夜赶往酒泉。
穿过荒芜的戈壁滩,我们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下。
推开摇摇欲坠的大门,尘埃飞扬,走廊两侧的办公室门牌大多脱落,唯有中央控制室的门紧闭着,门锁上还挂着一把生锈的铜锁。
但我们注意到,地板上有新鲜脚印。
显然,有人来过。
我们破门而入。
控制室内,那台ZK-1975-87型授时钟静静矗立在角落,表面覆盖着厚厚灰尘,但指针仍在走动。
我走近查看,在底座背面发现一行极小的刻字:
>“LZY1977。10。1??若未来有人听见此钟,说明火种未灭。”
我的眼眶瞬间湿润。
林知远,在四十六年前,就已经预料到这一天。
我们开始全面检查房间。
在通风管道尽头,发现一个被水泥封死的暗格。
撬开后,里面是一只密封铅盒,内藏一卷磁带和一份手写说明书。
磁带上写着:“最后一次完整实验全过程录音,含最终数据分析。
播放前请确认身份。”
说明书则注明:必须使用特定频率的电流脉冲激活磁带读取装置,否则磁带将自毁。
这是一项近乎原始的信息加密技术,却极其有效。
我们将磁带送回北京,在国安局最高防护级别的实验室进行解码。
当设备成功读取并播放出第一段声音时,整个房间陷入死寂。
那是林知远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今天是1977年10月1日,凌晨三点十七分。
‘昆仑计划’最后一次全流程测试完成。
铀-235浓度达到92。7%,超过武器级标准。
设备连续稳定运行12小时,无故障。
>所有数据均已记录在案,分别存于三处:一处在保定旧书店进货单标记之人手中;一处藏于授时钟暗格;最后一处,随‘紫藤备忘’原件交由信任之人保管。
>我知道,有人想让它消失。
但我相信,只要留下足够的线索,总会有人接住。
>这不是胜利,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战斗,是让真相活下去,而不是死去。”
录音结束,实验室一片寂静。
我们找到了最后的拼图。
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昆仑计划”
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战略意义的自主创新工程之一,所有参与者追授“国家科技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