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婉青含泪听完,立即回信:“当然可以。
我们会让她听见。”
三月的第一个周末,第一届“非典型家庭节”
在公园草坪举行。
上百个家庭带着帐篷、风筝和自制便当齐聚一堂。
舞台上,孩子们表演诗朗诵《给尚未归来的人》,背景大屏滚动播放一封封未曾寄出的信。
李锐和妈妈一起放飞了一只蓝色风筝,上面写着:“去看海!”
王小舟牵着奶奶和妈妈的手,在桂花树苗旁埋下了一个时间胶囊,里面装着他三年内要写的信。
许雯坐在长椅上,看着远方,身旁空位仿佛仍留着一个人的气息。
但她笑了,笑得释然。
袁婉青站在人群中央,看着这一切,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轻唤她的名字。
转身一看,是多年未见的父亲。
他拄着拐杖,鬓发全白,眼里却闪着熟悉的光。
“听说你这儿……让人学会说话。”
他艰难地开口,“我……能不能也写一封信?”
她怔住,随即用力点头,泪水夺眶而出。
她扶他坐下,递上信纸和笔。
老人颤抖着手写下第一行:
>“婉青:
>
>爸爸不会表达,所以错过了你成长的每一天。
但现在,我想试试……把我藏了三十年的话,都说出来。”
袁婉青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录下他缓慢而坚定的朗读声。
风吹过草地,卷起一片花瓣,落在信纸边缘,像一句迟来的回应。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
人们围坐一圈,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人说出了离婚真相,有人承认曾想放弃孩子,也有人终于说出“我爱你”
。
袁婉青仰头望向星空,心想:这个世界仍有太多沉默在暗处蔓延,但只要还有人愿意提笔、开口、倾听,希望就不会熄灭。
她打开手机,编辑一条朋友圈:
>“言语无法缝合所有裂痕,但它能让破碎的心记得??自己也曾被温柔对待过。
>
>致每一个敢于开口的人,致每一艘驶向黎明的纸船。
>
>春天来了,我们在等更多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