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婉青利用自己的教育系统资源,为他们争取到了第一个孵化场地。
陈默的父亲陈建国成了首批志愿者,每周去养老院陪孤寡老人吃饭;周海生则带着园艺团队,在社区空地开辟出一片“心灵花园”
,专供情绪困扰者静坐疗愈。
十月十八日清晨,袁婉青收到一封挂号信。
寄件人是周叶。
她拆开,里面是一张照片:周海生站在新岗位的花坛前,穿着绿色工装,笑容灿烂。
背面写着:
>袁老师:
>
>爸今天被评为“月度优秀员工”
。
他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
>我们搬进了公租房,阳台朝南,阳光很好。
那台老录音机,现在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每天晚上,我都会放一段爸爸当年录的故事。
>
>原来幸福不是没有伤疤,而是有人愿意和你一起看着它,说:“没关系,我在。”
>
>谢谢您,让我们找回了彼此。
>
>??周叶
袁婉青将照片贴在日志本的扉页,合上本子时,窗外正飘起今年第一场秋雨。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一位心理导师说过的话:“治愈从来不是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变得可以承载。”
而现在,她终于懂得,所谓“重燃青葱时代”
,并非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而是让那些曾在黑暗中熄灭的灵魂,在成年后的某个清晨,终于有勇气说出:“我还想好好活。”
雨停了。
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活动室的招牌上,“青春纸船”
四个字熠熠生辉。
楼下传来脚步声,轻快而坚定。
新的一天,新的故事,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