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不是强行拉近的距离,而是让彼此在各自的位置上,依然能听见对方的心跳。
五月下旬,项目组迎来新一批志愿者。
其中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名叫赵承志,曾在监狱服刑八年,因误伤他人致残。
出狱后四处碰壁,直到看到中心招募启事。
“我知道很多人觉得我们这种人不该靠近孩子。”
他声音低沉,“但我只想做点事,证明我不是坏到底的人。”
袁婉青没有犹豫:“只要你真心愿意倾听,这里永远有你的位置。”
她安排他协助整理声音档案,负责誊录那些模糊不清的录音文字。
起初他动作生涩,常因过去的阴影而自我怀疑。
直到某天,他听到一段服刑青年写给女儿的录音,忍不住在办公室角落哭了整整半小时。
后来,他主动申请参与“高墙之声”
特别计划??收集监所在押人员写给亲人的信件与录音,经家属同意后纳入展览与广播。
他说:“也许我的存在本身就能告诉某些孩子:爸爸虽然犯过错,但也在努力变好。”
六月中旬,第一届“亲子共读营”
开班。
每周六上午,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由项目组编选的情感绘本,读后写下彼此想说的话投入专属信箱。
第一批报名的三十组家庭中,竟有十一对是离异后多年未曾同框的父母。
第一次共读课上,一对夫妻读到《爸爸的背影》时同时落泪。
书中男孩每天放学都在校门口等爸爸接他,可爸爸总是不来。
最后一页写着:“其实那天,爸爸就在街角看着,但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走进学校。”
课后,那位父亲找到袁婉青:“我和妻子离婚十年,女儿跟着她生活。
我一直以为她恨我。
但现在我才懂,她不是不需要我,是我把自己关在外面了。”
他请求加入“父亲成长小组”
,学习如何重新成为一个父亲。
夏日炎炎,蝉鸣阵阵。
袁婉青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收到一封手写信,信封上没有署名,只画了一只纸船。
打开一看,是王小舟写的:
>老师:
>
>奶奶今天自己下床走路了!
她说等房子修好了,要在阳台上种一排桂花。
妈妈也学会了煮粥,虽然每次都糊锅。
>
>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爸爸妈妈牵着手回家,桌上摆着生日蛋糕。
醒来发现妈妈真的坐在床边给我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