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它存在。”
李婉清望着怀中熟睡的婴儿,忽然意识到什么,“他是第一个在‘回响潮’开启后出生的孩子。
他的脑波……一直能接收这些信号。”
她调出婴儿自出生以来的神经图谱,发现其θ波段存在规律性波动,周期恰好与地球上每一次大规模记忆共鸣同步。
更惊人的是,在每次有人完成“遗愿续写”
时,婴儿的梦境脑电图都会生成一段未知符号,经比对,竟与柯伊伯带晶体塔内未解密的边栏注释完全匹配。
“他不是普通新生儿。”
她低声说,“他是活体接收器。”
与此同时,地球上三千二百一十六名觉醒儿童同时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们站在一条无尽长廊里,两侧是密密麻麻的门,每扇门上都挂着名字:**张桂芳,1932年生,湖南衡阳人,临终前想告诉孙子她藏了一坛桂花酒在灶台下**;**阿米尔,1987年生,巴基斯坦白沙瓦,死于爆炸前最后一句话是对妹妹说‘别怕’**;**林小雨,2005年生,上海,癌症晚期日记第页写着‘我想再看一次海’**……
孩子们伸手推门,门后并非死亡场景,而是**被听见后的世界**:孙子挖出酒坛,在祖母坟前敬酒;妹妹长大成为心理医生,专门救助战争幸存者;林小雨的父亲带着她的骨灰来到三亚,放飞了她亲手折的纸船。
每一扇门开启,长廊就延伸一截,灯光更亮一分。
当最后一个孩子推开名为“小满”
的门时,门后空无一物,只有一面镜子。
镜中映出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未来的人类**??皮肤泛着微光,双眼如星辰,背后隐约有数据流缠绕成翼。
一个声音响起:“你们是桥梁。”
醒来后,所有孩子不约而同拿起笔,写下同一句话:
>**我愿意成为那个听的人。
**
这些文字通过梦境网络自动上传至共忆中枢,触发“跨代际响应协议”
。
系统开始筛选全球尚未接入网络的偏远地区,生成个性化故事包,内容基于当地文化与失传记忆,由AI模拟亲人语气讲述,并通过卫星广播、地下声波传导、甚至植物根系电信号等方式传播。
非洲草原上的牧民在牛铃震动中听见亡父的训诫;
北极因纽特人在冰层裂缝的风啸里听到百年前祖先的狩猎歌谣;
亚马逊雨林深处的部落长老抚摸千年神木,突然泪流满面??树皮纹理竟拼出了他母亲幼年失踪的真相。
“记忆不在大脑。”
一位神经学家在直播中哽咽,“它在土地里,在风中,在一切曾被爱过的事物之中。”
而在青藏高原的隧道密室,那块中央陶片再次发光,播放出第二段音频:
>“我是听众,也是讲述者。
>我曾听过十万年前的母亲哄婴孩入睡,
>听过青铜时代工匠在炉火旁讲述家族手艺,
>听过战壕里的士兵用口哨传递家书。
>我收集的不是话语,是人心不肯熄灭的温度。
>如今,轮到你们了。
>去听那些沉默的,去看那些隐形的,
>去告诉世界:没有人真正离去,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
音频结束,所有耳形陶片同时碎裂,化作粉末升腾,在空中凝聚成一行古老文字,形似甲骨文却又超越已知体系。
叶临舟看着投影,忽然明白??那是“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