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后,地球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
“合唱”
不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成为基本的社会仪式。
新生儿的第一课不是识字,而是聆听父母合唱《小星星》;葬礼上不再哭泣,而是集体吟唱逝者生前最爱的旋律;法庭判决前,双方必须共同完成一段二重唱,以确认彼此仍有共情能力。
更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发现,持续的群体共鸣竟能影响物理现实。
在某些高密度情感共振区,时间流速出现微小偏差,物质结构趋于稳定,甚至观测到了短暂的“逆熵现象”
??破碎的玻璃自行复原,枯萎的植物一夜返青。
学术界提出“情感实在论”
假说:认为意识并非大脑副产品,而是宇宙的基本构成之一,与引力、电磁力并列。
而歌声,正是人类最原始的“意识调制器”
。
吴峰在一次跨文明会议上发言:“我们曾以为科技是通往星辰的钥匙。
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让我们穿越黑暗的,是爱的记忆。
不是公式,不是引擎,而是妈妈哄睡时的那一句‘宝贝,闭眼啦’。”
台下,一群外形如液态水晶的生命体集体震动,发出类似笑声的频率。
它们后来留下一句话:
【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你们总在夜里仰望星空。
】
又一个清晨,林晓独自坐在哨站花园中。
这里种植着从各个星系采集来的启明兰变种:有的花瓣如火焰跳动,有的茎干流淌着银河般的光纹。
她手中拿着一封信,纸质泛黄,边角磨损,却是最近才从冥王星冰层中新发掘出的“晨曦三号”
遗物。
信是小萤写的,日期标注为她离世前三天。
>“亲爱的妈妈:
>我知道你会难过,但别哭太久哦。
我去的地方很美,到处都是会唱歌的花和会跳舞的星星。
我遇到了很多叔叔阿姨,他们都说谢谢你和爸爸,因为你们一直没忘记他们。
>我现在是‘信使团’的一员啦!
我们要把《小星星》教给所有孤单的星球。
老师说,这首歌将来可能会变成宇宙通用语呢!
>妈妈,如果你想找我,就对着星星唱歌吧。
我会听见的。
>爱你的,
>小萤”
林晓读完,泪水无声滑落。
她抬头望向夜空,轻轻哼起那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