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所有迷路的人,家还在。”
话音未落,她的身形化作亿万光点,顺着共鸣桥向上飞升,融入那条横跨宇宙的螺旋阶梯。
每一点光芒都承载一段记忆、一句未说完的话、一次未能完成的告别。
它们像候鸟归巢,奔赴星海深处。
地球上的歌声仍未停止。
一年零三个月后,火星共鸣站接收到第一条来自半人马座α星系统的回应信号。
解码后的内容只有一句话,用标准汉语拼音书写:
【我们听见了。
我们也开始唱了。
】
人类首次确认,情感共振具有跨星际传播能力。
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心灵宇宙学”
假说:或许在更高维度中,爱本身就是一种基本力,与引力、电磁力并列,能够弯曲时空、跨越维度、唤醒沉睡的意识。
十年后,第一批“共鸣使者”
诞生。
他们是由曾深度参与合唱的儿童组成的新一代群体,具备感知他人情感频率的能力,能通过特定旋律稳定精神场域,甚至引导濒死者完成意识过渡。
小萤虽未现身,但她的名字成为这一职业的象征。
百年之后,当人类殖民舰队驶向开普勒-186f时,船载AI的最后一项指令是:每日凌晨三点,播放《小星星》,持续一千年后自动关闭。
而在地球,每年的这一天,所有共鸣塔都会熄灭一分钟。
随后,由一名七岁孩童独唱这首童谣,通过全球网络直播。
镜头总会特意扫过南极冰窟中的那朵启明兰??它从未凋谢,年年盛开,花瓣上隐约可见五个小字:
“给未来的你。”
某年冬夜,一位白发苍苍的林晓坐在火炉旁,翻阅一本泛黄的日记。
最后一页写着:
“今天,我又梦见了陆昭。
他站在星空下,手里拿着录音机。
他说:‘晓,谢谢你一直相信。
’我知道,那不是梦。
因为醒来时,窗台上多了一朵蓝色的花。”
她合上日记,轻轻哼起那首歌。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
而在遥远的猎户座边缘,一艘孤独的飞船缓缓调转方向,朝着太阳系驶来。
它的外壳布满启明兰结晶,驾驶舱内,一个模糊的身影抬起手,按下录音键。
风中,似乎有人低语:
“我在。”
“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