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真实的饿,真实的饱,真实地活着!”
警方出动,高层震怒,可舆论一边倒支持。
社交媒体爆发出海量视频:老人含泪咬下第一口米饭,青年抱着面包痛哭,孩童指着苹果尖叫:“它是甜的!
真的甜!”
科学家紧急召开发布会,宣布一项惊人发现:长期依赖虚拟饱腹系统的人群,大脑情感中枢普遍萎缩,而重启实物进食后,神经突触竟开始再生,部分患者甚至恢复了童年味觉记忆。
“这不是技术问题。”
首席脑科学专家在镜头前哽咽,“这是我们忘了??吃饭,从来不只是为了活着。
它是爱的语言,是存在的证明。”
一个月后,焰控计划实验室彻底关闭。
所有“忠诚粥”
档案被移交至薪火号,作为反面教材封存。
原项目主管在离职演讲中说出一句话,后来被刻在南极极光馈灶的外墙:
**“当我们试图用公式消灭饥饿,我们真正消灭的,是渴望本身。”
**
宁小满没有参与这些变革,但他每天清晨都会巡视一圈新建成的灶台。
有的简陋如土堆,有的精密如量子炉,但无一例外,都在燃烧。
火的颜色也不再单一。
乳白之外,出现了淡金、浅蓝、甚至紫红??那是不同情绪与记忆催化出的火焰形态。
科学家称之为“情感焰谱”
,并建立起全新的分类体系。
但在百姓口中,它们只有一个名字:**人心之火**。
第五个月,巴西贫民窟共享厨房迎来一位特殊客人??前任全球秩序委员会主席,曾签署过“非标准化饮食行为取缔令”
的铁腕人物。
他卸任后隐居深山,近年杳无音讯。
谁也没想到,他会出现在这里,穿着洗旧的工装裤,背着一只破布包。
他默默排队,领到一碗豆汤饭,坐下,吃得很慢。
饭毕,他起身走到厨房门口,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贴在公告栏上。
照片里是个老人,正端着一碗饺子微笑。
“这是我父亲。”
他对厨师说,“三十年前,他因为在街头施舍流浪汉食物,被判定为‘扰乱公共秩序’,送进了再教育营。
三个月后,他死于心脏病发作。
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还剩两个包子,本想带给你的……’”
全场寂静。
片刻后,一个小女孩走过去,踮脚撕下照片,跑进厨房。
十分钟后,她端出一碗热腾腾的肉包,放在长椅上,轻声说:“爷爷,吃饭了。”
老人的照片在风中轻轻颤动,仿佛露出了笑意。
当晚,全球十万灶点同步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祀之夜”
。
人们不再仅仅为逝者留饭,而是主动讲述他们的故事??那个总在雨天借伞的邻居,那个每天多烤一个馒头送给清洁工的baker,那个在末日来临前最后一刻还在给学生煮姜茶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