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这样的人!”
与此同时,伯明翰。
一名十几岁的小姑娘面露厌恶的丢掉了老爹递来的报纸。
“这是造谣!”
“她的迷你碟明明是正常价格好吧!”
“而且她的迷你碟比其他所有人的唱片做的都用心!”
“所有的设计都是伊莎和她姐姐自己做的!”
“……”
虽然埃米纳姆对伊莎贝拉的攻击早在昨天就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讲述了,但因为其他媒体并没有立刻跟进,所以事件的大部分热度便都停留在了互联网上。
没有传到英国线下。
这一情形应该很好理解吧?
2003年的互联网毕竟没有2025年便捷。
当下的人们依旧习惯通过传统媒体接收消息。
所以,当英国人基本不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时,互联网上的声浪再怎么大,它对现实中的英国影响也是有限的,但等英国第二大的《泰晤士报》讲述‘事实’后……
2003年7月6日的上午,几乎有60万英国人同时眯起了眼。
等他们翻完《泰晤士报》的报道,消化完《泰晤士报》的点评,和伊莎贝拉有关的圈钱说便以野火燎原之势在英国境内疯狂的铺开了,与之有关的讨论,也逐渐冒出了头。
这里面有好有坏,有相信有质疑。
但大伙议论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重新’的认识了伊莎贝拉。
没错!
英国大众‘重新’认识伊莎贝拉那才是战火终燃的象征!
因为英国是hp的起源地,伊莎贝拉的大本营。
当迈克尔·艾斯纳他们在这里下刀时,他们想毁的就是伊莎贝拉的基本盘!
你都想从根子上弄死我了,那大家就没得谈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家从一开始其实就没得谈。
站队是一辈子的事嘛,队都已经站了,那就是改不了的。
而当反好联盟在英国的攻击都是直接刨根时,在美国,他们的招数就更狠了——
fox和收了钱的cbs、nbc在早间新闻节目里正式的报道了昨天的事儿。
由于《泰晤士报》是自己人嘛,所以,引用真实信息,以加强信息源的可信度,然后稍微加工,恶意曲解,便成了反好联盟信手拈来的攻击。
so,美国民众看到的消息就变成这样了……
“据《泰晤士报》称……在记者问起伊莎贝拉,如何看待埃米纳姆对她的圈钱指控时,现场的伊莎贝拉表现的很茫然,有些不知所措……”
“虽然伊莎贝拉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签售会现场的状况也从侧面向我们反映了一些问题……例如,当《泰晤士报》的记者想要继续追问时,他的行为被《凤凰社》签售会的主办方强行打断了,主办方表示,记者询问的内容和签售无关……”
“在例如,当《泰晤士报》的记者强调,埃米纳姆在美国的名声并不好,所以他是恶意抹黑的话,伊莎贝拉可以放心回应……但,他的问题让他离开了签售会现场……”
“《泰晤士报》的记者不知道伊莎贝拉在惧怕什么,但《泰晤士报》的记者表示,如果伊莎贝拉惧怕的是圈钱指控,那……他们会跟踪到底……”
播报一出,看到新闻的北美民众瞬间噤声!
停顿两秒后——
听懂暗示的不少人直接就炸了!
“噢——所以伊莎贝拉的确在圈钱?”
“这——这不太可能吧?她才十三岁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