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吴州的夜色裹着水汽弥漫开来,醉江楼的喧嚣就像煮沸的一锅茶汤,硬生生压过了通衢街上半数的烟火气。
三楼最阔绰的雅间里,六盏錾花银烛台燃得正旺,明晃晃的烛火映在满桌珍馐上,连瓷盘的描金纹都泛着暖。。。
晨光如刃,划破祁连山麓的薄雾。
阿启立于校舍前石阶之上,手中那支笔尚带梦中余温,仿佛真能写下千言万语。
他低头凝视掌心??笔杆由一截承忆铃残片打磨而成,通体泛青,触之微颤,似有低频脉动自内传出,与心跳应和。
昨夜之梦不像是虚妄。
那些剥落成鸟的碑文,在空中盘旋时竟口吐人言,不是哀嚎,不是控诉,而是**讲述**。
一个名字飞过耳际,说:“我叫李三槐,死于癸亥年冬月十七,被活砌在音核基座第三层。”
又一只掠过眼帘,道:“我是裴氏女,十三岁,因背诵《草芥录》首章,遭剜舌焚喉。”
它们不再渴求复仇,只求一句:“请记住我曾存在。”
阿启将笔收入怀中,未作声张。
他知道,有些觉醒,只能独自承受。
学堂今日开讲新课??“记忆的责任”
。
孩子们围坐成环,中间摆着一口小铜铃,铃身斑驳,铭文已被岁月磨平,唯余一丝裂痕贯穿底部,像一道无法愈合的旧伤。
这是当年从国子监地库失火现场寻回的碎片重铸而成,取名“醒钟”
。
“谁来敲?”
老教师问。
无人举手。
良久,一个瘦弱男孩起身,声音发抖:“我……我想讲我爷爷的事。”
全场静默。
男孩颤抖着手握住铃槌,轻击一响。
刹那间,空气中浮现出模糊影像:一位身穿旧式官服的老者跪在雪地中,双手捧着一枚漆黑铃铛,额头抵地,口中喃喃:“我不该烧掉族谱……我不该让孩子们忘记祖辈是怎么死的……”
画面戛然而止。
“我爷爷是‘静土’推广使。”
男孩哽咽,“他亲手给七百多人注射忘忧露,说那是‘赐福’。
可临终前,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用头撞墙,直到流血昏迷。
医生说他脑部出现了异常记忆回涌……他说,每一针下去,都听见有人在他耳边哭。”
教室里响起抽泣声。
阿启站在窗外,听着听着,忽然感到胸口一阵灼热。
他解开衣襟,取出贴身佩戴的碎陶埙??它正微微发烫,如同回应某种遥远召唤。
与此同时,远方传来一声闷响,似大地深处的一记叹息。
回声塔顶端,《草芥录》虚影再度浮现,但这一次,并非全书显现,而是仅有一行字缓缓旋转:
>**甲申未尽,轮回重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