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奴家送郎到樊城
“这一位,就是郭靖义士真正的后人,郭文熙。”
北侠后人头戴一顶百柱鬃帽,身穿一件鱼肚白湖纱道袍,相貌俊美儒雅,向眾人抱拳作揖。
“先祖受难,已有三百多年,襄阳府和各位江湖义士鼎力相助,郭某感激不尽。”
襄阳府的鑑別工作做的很仔细,也很艰难。
鑑別的主要依据是族谱、里老佐证,最后才是户籍黄册。
从南宋末年到国朝初年,襄阳多次战乱,成化十二年(1476),又有十余万户流民附籍,依据户籍的追查几乎是不可能的。
“十一位自称郭靖义士的后人,其中三位提供家谱,襄阳府多方查证之后,
才认定,唯有郭文熙才是真的。”
汤师爷简单介绍了一番襄阳府的认定过程。
各位理事传看著郭氏家谱,也均无话说。
今日聚集在师爷宅的,有少林、武当、弓帮、峨眉、崑崙、华山等诸派掌门,以及任大小姐的代表人计无施。
其中的弓帮解风、峨眉金光、崑崙派震山子都是路平首次见到,主要门派中,只有腔和点苍未曾出现。
各派听罢汤师爷的介绍,都未肯深信。
眾人目光灼灼盯著郭文熙,或者感慨,或者疑惑,或者平静,都是神情各异从家谱的传承看,郭公破虏的后人是极为难得的襄阳土著。
从郭靖最后一次助守襄阳起,就定居於此。
在整个元代,没有传说中的被迫害、被迁徙、被追杀,隱名埋姓等等经歷。
那么问题就来了:
“当年襄阳城破,郭家的遭遇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何郭家后人,不曾学习郭靖大侠的武学?”
“郭家后人,为何从来不曾在江湖中显身露面?”
眾人问的婉转,其实是集中於:射鵰话本所提的《九阴真经》下落。
在郭大侠之前,江湖上为了爭夺《九阴真经》引起轩然大波,连五绝这等高人都不能例外。
在郭大侠逝世之后,郭家真有后人的话,后人又未隱匿的话,三百年后江湖上一无所知可以理解,但当时的江湖中人岂能不知?
在江湖秘笈的爭夺中,你有没有,並不重要,而是江湖中人认为你有没有,
才是重要的。
为何从来没有人向郭靖大侠的后人追问《九阴真经》的下落?
这很不符合江湖的湖情。
郭文熙似乎早有准备,他淡淡道:
“宋咸淳三年(1267),子再攻打襄阳、樊城。在城周修筑城堡,建造柵栏、长围,隔绝援军,水陆数战,终於阻断襄樊联络。
先祖郭大侠的夫人富於智谋,她建议在襄樊之间用铁索连接浮桥,以供两城之间互相支援。
隨即,先祖和破虏公率领各路江湖义士,奉常山吕公(吕文焕)之命守樊城。
其余家眷,则居於襄阳。
从咸淳三年到咸淳九年,六年之间,韃子围困的水泄不通,鸟飞路绝。
襄樊一代为重镇,积粮甚多,因而粮草起初反而是不缺的,缺的是柴禾、食盐、布帛、军械,期间,仅仅在咸淳八年,张顺、张贵兄弟成功入援,送来一批盐、布,然而也是杯水车薪。
从吕公往下,襄樊百姓拆毁房屋,充当柴禾,缉麻为衣,蔽体御寒。
能烧的一切用尽。
渐渐粮草不继,城中渐渐断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