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甚至想给每个人都打声招呼也不知道这些人的身手哪里学的?那个大黑高个简直是个不知道疲倦的杀人机器,猛将如此。
如果大宋可以有这么一批猛将,那抗金成功指日可待啊。
还有那个军师,太聪明了,怪不得别人说军师那么重要。打惯了逆风局的岳飞这还是头一次打顺风局。
顺极了。
岳飞难得露出这么多笑脸,姜戈迎上前去,站定:“辛苦岳将军了。”也不知道现在岳飞处于什么阶段,但是看他的表情,应当还没有发生十二道金牌的事。
因为现在面前的岳飞虽然疲惫,但仍旧带着理想主义的笑容,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容。他
此刻依旧相信他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抗金成功。
这位民族英雄仍满怀信心地相信,凭着一腔赤诚,终能收复河山。
即使队友拖后腿。
岳飞依旧坚信他可以hold住全场,他没想到的是队友不仅拖后腿送人头,还点了投降。这样的场面,即使是岳飞也无力回天。
在场的人除了朝代在岳飞之前的几人不知道岳飞的来历之外,其余人在看到那展岳字的旗帜心中便了然了。
是岳家军。
也是岳飞。
自古以来,兵家论将,必称“韩白李岳”。
这岳字所指的,正是此刻率军而来的岳飞岳鹏举。其用兵如神,治军严明,更兼一片赤胆忠心,纵使千载之下,犹令后人景仰不已。
郑和即使是嘴巴上不说,但心中难免对岳飞的敬佩。眼睛里也带上了崇拜,趁着此刻空闲,忙和诸位科普了一番岳飞的事迹。
娓娓道来:
“诸位将军或许不知,这位岳元帅乃抗金名将,用兵如神,忠义无双。他麾下岳家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金人闻其名而丧胆,曾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叹。”
说到这里,郑和语气愈发郑重:“岳元帅精忠报国,立志“直捣黄龙,迎回二圣”,奈何遭奸人所害,含冤风波亭。然其浩然之气,千载犹存,至今庙食不绝,受万世敬仰。”
众人听罢,神色各异。白起冷峻的面容微动,霍去病眼中闪过激赏,诸葛亮轻摇羽扇,颔首叹道:“如此良将,确是可敬可叹。”
“不过,我们不知他来自何时间段。依亮之见,还是莫要向他透露太多后世之事为妙。”
毕竟一旦失掉心气,人也就完了。
羽扇微顿,他仰天长叹:“悠悠苍天,何薄于我华夏英杰。”言语间透着无尽的苍凉。
心中难免生出和岳飞的惺惺相惜之感。
望着岳飞军阵严整的阵势,诸葛亮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惺惺相惜之感。同样是鞠躬尽瘁,同样是壮志难酬,但相较而言,自己的处境或许还稍好一些——至少先帝始终信任有加,朝中尚有赵云等忠勇之士。而岳飞面对的,却是十二道金牌急召,是朝中奸佞当道,是同袍临阵倒戈。
听到诸葛亮说的这些,郑和头都大了。
杜甫自从知道了历史,总是失魂落魄,让人看了止不住的心疼。预知未来,真的是好事吗?
郑和心中难免浮现这个疑问。
殿下知道了未来成了太子,少走许多的弯路。但是杜甫知道未来除了得到伤心痛苦,还得到了什么呢?
这些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详细杜甫会遭遇的每一个危机,那些冰冷的文字,只记载了“杜甫卒于耒阳”,却写不尽这一路上诗人要咽下的多少苦楚。
郑和突然想起杜甫那些流传后世的诗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每一句都浸着血泪,每一首都淬着苦难。这个把整个时代的悲怆都扛在肩上的诗人,此刻正提前咀嚼着命中注定的苦果。
而得了杜甫这个教训,郑和决定对岳飞守口如瓶。
坚决不开这个口。
不能说反正死也不能说。
此时岳飞已大步走到姜戈面前。姜戈终于得以近距离端详这位传奇名将。光是看面相就知道是一个很坚毅果敢的人啊。
“姜县令。”岳飞抱拳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
姜戈强压下心头翻涌的复杂情绪,侧身引荐道:“岳元帅,容我为您引见诸位先贤。”她逐一道来,每个名字都重若千钧:“这位是秦朝大将白起,这位是汉朝冠军侯霍去病,这位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岳飞闻言神色一凛,连忙郑重行礼。当他看到尉迟敬德与秦叔宝时,更是肃然起敬:“不想竟能得见大唐开国名将!”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停留在诸葛亮身上,岳飞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共鸣——那是对同样鞠躬尽瘁之人的相惜之情。
这世间恐怕没有岳飞这样艰难的处境也没有和岳飞感同身受的人。
直到他听见“这是隗顺,来自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