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思绪不过一瞬之间,朱由检转过身来,神色已经恢复如常。
“朕之缓急,成卿如今可知矣。然,朕还有一忧,想请教成卿。”
“陛下请讲。”
“政从人始,政以人殆。欲起新政,必用新人。不知成卿于此,可有教我?”
朱由检说完,便紧紧盯着成基命的眼睛,观察着他神色的每一丝变化。
这是最后的考题。
如果他像王永光一样,说些“吏部+都察院就能搞定一切”之类的废话,那他就是个吉祥物。
到时候只能打发去地方监督收税,做个废物利用。
如果他要走门生举荐,选项任能那套方案,那反而得把他压在京中,当个靶子立起来,吸引完火力后,再一个巴掌将之拍散。
那么,你,成基命,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成基命的回答,却出乎意料的快,仿佛早已有了腹稿。
他没有丝毫犹豫,拱手一礼,朗声道:“陛下,若要新政得人,臣有一议。”
“——当整顿国子监!”
“臣以为……”
还没等成基命说完,朱由检却忍不住抚掌赞道:“彩!”
这还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有人点到这个在权利牌桌上极度边缘化的机构。
成基命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此事……陛下也想到了?”
朱由检笑着点点头。
“新政之成败,不在庙堂诸公,不在六部九卿,地方各地官吏耳。”
他看着成基命,目光灼灼。
“大明千余州县,单就知县、知州、就不下两千人,再加上县丞、主簿、同知、通判等佐官,怕不是有五千之众。”
“这其中,贤者几何?贪者几何?庸者几何?成卿心中可有数?”
成基命长叹一声,颓然道:“世风侵蚀之下,恐怕……多数不堪大用。”
“正是如此!”朱由检一拍手掌,“然朝廷每年登科取士,不过三百余人,又如何能应对这五千余人的缺位呢?此乃抱薪救火之举!”
“唯有国子监!”朱由检的声音斩钉截铁,“唯有国子监,才能为大明源源不断地提供足够数量的新人,去填补那些被淘汰的空缺!”
听到这里,成基命终于心悦诚服。
他看着眼前这位年少的帝王,目光深邃,思虑长远,行事滴水不漏,哪里像个十七岁的少年,简直……简直是天生的圣君。
他深深一揖,拜倒在地。
“陛下所思所想,远迈俗流。臣……臣再无他策可献。”
朱由检却快步上前,将他扶起,神色严肃地回了一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毕竟年少,思虑或有不周,行事难免急躁,日后,还需成卿这等持重老成之臣,时时在旁提点规劝才是。”
成基命慌忙避开,不敢受此大礼,连声道:“臣,必定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