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光叩头参见,声音洪亮,姿态恭敬。
“平身。”朱由检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的清朗。
他伸手一引,指了指御案前的锦墩,温言道:“王卿年岁大了,坐着说话吧。”
王永光心中一哂,来了,所谓的汉祖之风。
他小心翼翼地在锦墩上坐下,抬起头,却仍比皇帝低了一个头。
这让他略显不适,赐座看起来似乎并不比站着回话舒服太多。
朱由检慰问了一下王永光入京路途的辛劳,以及身体情况,言语之间尽显关怀。
然而,王永光知道,这些不过是开场白,真正的刀锋,很快就会亮出来。
果然,朱由检终于切入正题,直接问道:“王卿,你觉得这个天下,如今是否需要革弊?”
王永光心中暗道一声“来了”。
他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回道:“回陛下,我朝立国至今,师旅之兴,何时蔑有,然未有用兵之久,靡饷之多,而成功之难如东事者。”
他顿了顿,语气沉重:“天下之事,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若论革弊,实乃刻不容缓。”
朱由检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他继续问道:“天下诸弊众多,纷繁复杂,又当从何处而起呢?王卿可有教我。”
王永光知道,这分明就是这几日坊间热议的那个问题了——大明如今的问题在哪里。
好在这个问题,他也有所腹稿。
说不出来既不会太深,也不会太浅。
王永光回道:“臣以为,天下之坏,首坏在人事上。”
“人事则一是吏部天官选人,二是都察院风宪管人。抓此两处,选贤任能,则天下之弊自解。”
朱由检等了片刻,王永光却没有继续开口。
朱由检忍不住眉毛一扬。
什么?
这就完了吗?
这话道理无懈可击,但不符合王永光的水平。
朱由检一时琢磨不透,干脆顺着话题继续追问:“人事有殆政、贪腐、结党、无能等弊,王卿觉得其中最要紧的是哪一件呢?”
王永光深吸了一口气,内心微微犹豫片刻。
最终还是决定坚持自己奉诏入京前就做出的决定。
——宁可晚下注,也好过下错注。
王永光组织了一下语言,很快便做出了一份漂亮文章:
“回陛下,此四弊,本为一体,互为表里。”
“无能者易结党,结党者多贪腐,贪腐者必殆政。”
“究其根本,仍在用人。用一贤人,则四弊皆消;用一不肖,则四弊丛生。”
“故臣以为,首要之事,不在于辨此四弊之先后,而在于固本清源,严选拔,正风宪。能者上,庸者下,法度明,则弊病自除。”
这问得临时,答得仓促,文辞却不失精彩。